Édouard Manet 與 Émile Zola:《娜娜》一種女人兩種看法
by當年最熱門穿越幾個範疇的經典就有這個十九世紀後半部的虛擬人物:娜娜。
當年最熱門穿越幾個範疇的經典就有這個十九世紀後半部的虛擬人物:娜娜。
世界級的名畫,我們又能認得出那幾幅。不過,這次的重點都不在於這些世紀級名氣的本身,而是加載於它們身上的二次創作。
關於 absinthe,我知道我一定可以說上很久。我常常有種類近寫讀障礙一類的錯覺,看到中文字的時候很多時候會轉次序倒轉。例如:主教 / 教主,手長 / 長手,以及我知道很久卻一直都沒糾正的苦艾酒 / 艾苦酒。平日說起的時候總會說 absinthe,因為我知道我只要說成中文,就一定會說錯(沒有例外)。
走進 Haus Schwarzenberg,都是緣份。走過了 Berlin Hackescher Markt 想要轉去 Alexanderplatz 之前就被這個隱隱約約的門框吸引,就在不知道能不能走進去的同時,雙腿就已經被眼前景致吸引前進。柏林真是到處都是塗鴉和貼紙啊,我每次看到那種被貼滿了的牆和燈柱都好想大叫請你們留一兩張給我貼貼吧。
從 Impressionism 讀到 Cubism,發生過的事太多;不同的風格成就了不同時期的歷史。關於那些自小就被栽培的,又或是從來都沒有受過藝術學校指導的;卻一樣地影響世界。我從一而終地喜歡 Fauvism 的作風,就像我一直喜歡味道濃烈的食物。關於創作和藝術,另一個我喜歡的地方就是互相影響或是重塑的作品。每一個傳奇人物成就偉業之前也需要無數不同形式的啟蒙和倚靠;年月裡的這種牽繫叫我最覺感動真誠。 (1a) Le Grenouillere (Bathing at la Grenouillere) –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1869. Oil on canvas. (1b) La Grenouillere (Bathing at la Grenouill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