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覽] Venice Art Biennale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2015 – All the World’s Futures

Celeste Boursier-Mougenot – Rêvolutions

藝術與人之間總是有種說不出的牽繫,有時候只需要你啟動你的心,它就會給你回應。你不用讀過設計,不用在藝術史之中浸淫,面對偉大的藝術品或是新時代創作,你只需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就能夠體會作品為讀者們預備好的情感交流(也當然,很多時候

Berlin, you’re such an amazing city! 柏林圍牆倒了25年亮燈飾氣球

Fall Of The Wall 25,他們用漂亮的燈光氣球在當地柏林圍牆立起的地方重建一次;從照片裡看到的地方我幾個月前走過,氣球亮起了的照片倒是讓人更覺傷感。不過我同樣認同,釋懷或者從來都不是忘記,一直以來都是面對。甚至乎去到一個地步,親手把傷疤挖出來。

線條處理上最有感受的啟蒙:Piet Mondrian 從寫實走到抽象之間

Piet Mondrian (1872-1944),荷蘭出生的他一直在巴黎和出生處來來往往;從寫實走到抽象就是真實的一部分。 Piet Mondrian 的四棵樹都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從 1908 年的 Evening, Red Tree 開始,步入初見 Cubist paintings 風格的 The Grey Tree (1912),後來另一棵 Flowering Apple Tree (1912)、以及已經不再像樹(也沒有再以樹來名命的)Tableau No. 2/Composition No. VII (1913);都是一路走來的證據。 Piet Mondrian’s Evening, Red Tree (1908) 起初受梵高影響,投入了當時的 Romantic Dutch landscape 的派系之中,那種十七世紀的風格以紅黃藍為主旨的 Evening, Red Tree 滿是沉屈的味道。看來這都是荷蘭畫家畫大自然的風格特徵。 Piet Mondrian’s The Grey Tree (1912) 後來抽象主義的氣氛喚醒了他的意志,換來是一個親立體主義的作品。樹的細節省去了,換成陰沉的調子,空間跟深度遂漸消失不見。 Piet Mondrian’s Flowering Apple Tree (1912) 接著是一幅更抽象的作品,Flowering Apple…

|藝術展覽|agnes b. LIBRAIRIE GALERIE - Musique Plastique 視覺聽覺觸覺展覽

來到永豐街(Wing Fung Street)的 agnes b. Gallery,出席 Musique Plastique Opening Party,感覺就像回到很多年前;還記得那個時候這裡剛開幕,也曾跟幾個好朋友一同前往。不知道幾多年了,畫廊仍然在這裡迄立不倒絲毫不變;但相信裡頭的展品也已經輪迴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