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終於開展我的柏林行程小回顧,六天以來雙腿每天大走六、七小時(有時更多!);逛了什麼沒逛什麼都沒什麼重要了,最重要是沾來一身柏林氣息;我覺得這是最好的恩賜,也是行程裡的最好得著。口著說著的所謂柏林氣息,對我來說是歷史和藝術的融合,也是首都獨有的氣質。這裡的塗鴉跟 Amsterdam 的風格完全不一樣,我覺得那邊多一點狂野奔放,這裡的帶一點溫婉的風骨。
我們乘了最早的飛機,才不到兩小時就已經從英國抵達德國。過關也是超簡單的,海關完全沒有問我什麼就放行了;我遇過用放大鏡看我照護的海關啊,畢竟因為我的 passport 是舊版所以他們慣常都會多看幾眼。
從 Berlin Schönefeld Airport 到 Potsdamer Plats 都不過是三十分鐘火車,火車售票機有英語設定,基本操作大致沒問題;點到點選擇目的地。跟荷蘭一樣,上車前找個打卡機在票上印上時間就可以了。
火車的班次也很爽快,大概半小時(或是更短時間)就必定有通往 Potsdamer Platz 或是其他大站的火車。火車班次時間表在月台就有啦,分為黃、白兩張。黃色的是 departures,也就是出發的時間表,找尋你的目的地,再看行車時間和月台就好了。白色一張是 arrivals,是火車從那裡來,駛經過那些地方。所以重點就是看黃色一張,查穩月台就萬無一失。
這裡都沒有像荷蘭一樣分成 A、B 月台,所以我估計都沒有分卡的狀況(至少從機場到市中心都沒有遇上)。又廣又闊的月台基本上跟荷蘭的都非常相像,月台也有分 smoking area 的啊,不想要吸入二手煙的話就要注意站著的位置啦。
Potsdamer Platz 基本上就是市中心,從火車站出來就是連接 Sony Centre 的大堂,跟 metro 是彼鄰。關於 Sony Centre,那是個表面風光內裡怪怪的小商場,為什麼我這樣說呢?那是因為後來有天我打算去看看被喻為設計很不一樣的 Starbucks 時選擇了從火車裡通往 Sony Centre 入口的 -1/F,沒料到那個地庫商場好陰森,是那種信和二樓或是荷里活廣場燈光帶著灰灰暗暗的感覺(有些賣手信的小店和不知道賣什麼的小小小店);結果我急步跟著人家衝回地面。Sony Centre 的地方正常得多,至場人來人往燈火通明(其實是吸收自然光的半露天式設計)。好了,重點的 Starbucks 其實跟想像和照片有點差別,現場看起來沒什麼特別就是了。
從 Potsdamer Platz 站走上地面就看到 Berlin Wall 柏林圍牆!其實我沒想到從車站走出來第一件事就先看到圍牆!Potsdamer Platz 放著的是柏林圍牆的片段,當中還穿插了介紹,而且這些圍牆片段安放的位置都是依照當年的位置,而且地上還有一條劃分東西兩面的線。
每塊圍牆都有自己的塗鴉和設計。屹立三十年的圍牆直到 1990 年才倒下來,就從 1961 年 8 月 13 日起,以強化邊境為理由建成的 Berliner Mauer 毀了幾多個家庭,分開了幾多人,傷害了幾多顆心;一直撐開了兩邊,從那個時候開始以後的三十年,許多的人世界從此就少了半片天。
關於歷史的一課,往後在其他展覽裡都有很深入確切的提到。我們先看完了 Potsdamer Platz 最基本的幾塊小板就走到酒店 check in,放下行李和背包才能真真正正的看清楚柏林!
———- 然後的然後是,一日之計在於晨 ———-
慣常都是這樣的,初來步到的第一天永遠都是漫無目的地逛。拿著在 lobby 接過招待員給的地圖,喝一杯果汁水,咬一口青蘋果就踏步出發。陌生的土地配上陽光灑來,太陽給的感覺依舊親切;世界好大啊,不過太陽依舊我還是依舊,我好喜歡這種一樣沒變的世界和人心。我沒想到在異國的早上在街頭咬著一口青蘋果自由自在的地走,也這種沒料到的 “水果 morning” 確實能讓我感到生活細節上的小幸福。
或者這些小事就會這樣被 condition 了,以後吃著青蘋果就會讓我想起親切的太陽和溫暖的 Berlin,讓我覺得太陽光照射之下好溫暖,也讓我覺得早上起來的日子真的很好。
從酒店走出來的小路靜俏俏的是條什麼人走的車路,逛出去就會看到鄰邊有個小公園,酒店後邊是幼稚園。放學和早學都會踫到可愛的小朋友和熱鬧的笑聲,踫巧接送的時間還會遇到一群一群的家長們。剛好在走到市中心前就吃完了小青蘋果,兩手空空可以擁抱柏林的空氣。
由於都沒有目的地,就在地圖上按著 highlight 了的大街小巷前進,沒有什麼特別的指示,也不知道地圖上 highlight 了的街道到底長成什麼模樣。伴隨著神祕感前進的感覺其實很好,每看到東西都覺得心廣神怡非常愉悅。。柏林的街道很新,也有很多高樓大廈新式建築。似乎這樣沒有我想像中一樣的舊,或者是我低估了過去戰爭的傷害性;這裡一直以來被戰爭毀掉了好多,現在都換成新式的小城模樣,沒有那種又舊又仔細的雅緻,沒有那種過你過目不忘的特別建築。這裡到處是新式的建築,是個在舊有地標上插滿舊故事的新式社會。
8月 13日是圍牆置出的日子,就在許多許多年前,一夜之間,世界就分成兩份。到底怎樣才能想像自己的親人或是朋友在出外工作以後,被一道高牆阻隔,從此不能再往來。又或者那些想要逃出東德的人們,幾多在高牆之間被流彈打死,逃不出去。那些都是不堪回首的過去,這度高牆到底刻了幾多眼淚和血汗,完結了幾多未尋到的夢想。柏林處處都有高牆的遺跡,那些被美化了的石壁根本遮掩不住往日的傷感。我們怎樣地前進,怎樣的攀到明天也好,也要從歷史裡找到並認清了什麼是不能再犯的錯誤。
站在牆的一邊,你不會看到另一邊的事。你或者可以看到同一片天,不過你你我我所擁有的世界都不一樣。好可怕又好可悲的生活,好悲涼的阻隔;間斷了的溝通和接觸,整整三十年,牆一立了,就三十年。
來到了 Checkpoint Charlie,本來完全沒有概念這是個怎樣的一個地方。走來了一就目了然,在 Checkpoint Charlie 那裡有個大大的路標,一邊貼上 Soviet soldier 的相片另一邊就是美軍,當然這個進出東德東德的地方現在重建起來成了讓大家拍照留念的地方(那個在最前的拍照站有兩個穿著成美國士兵模樣的模特兒拿著美國旗幟讓大家合照,收費 €2 一張)。
這個 Checkpoint Charlie 檢查站讓我想起了《Paper, Please》的電腦遊戲(按此重溫:[遊戲推薦] 高度沉迷熱血遊戲:PAPERS, PLEASE! 請出示文件!★★★★★),尤其是 weekend 時候裝成士兵模樣的演員們裝模作樣地吶喊出示文件的確超有畫面(因為 weekend 比較熱鬧,weekday 我路過時他們都沒那麼投入)。
然後我們四處蕩到這個戶外擺設前面(就在 Mauerstrasse, Berlin),我們當時對這個大型擺設都沒有頭緒,附近也沒有什麼標示牌坊。剛剛在 google 找了一下資料,才知道這個有點混亂有點超現實的大型球體被命名為 “Houseball” – Claes Oldenburg & Coosje van Bruggen,坐立在 Mauerstrasse 街道 Bethlehemkirch-Platz 之中。
“Houseball”, Statement by the Artists:
The original Houseball, made for the performance Il Corso del Coltello, wa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one could gather all one’s possessions in a large cloth and tie them up in the form of a ball that would roll — thereby making any other transportation unnecessary — to its next destination. The house was left behind; its contents became a house in itself. In Il Corso del Coltello, the Houseball, second only to the Knife Ship as a thematic object, was made up of the possessions of Georgia Sandbag, a character played by Coosje, and it accompanied her on a journey across the Alps. Later, Coosje came to see the Houseball as a symbol of displaced populations, the ordeal of refugees, and in 1993 she proposed a larger, permanent version of the sculpture for a site in Berlin, near what had been Checkpoint Charlie, the gate of entry in the Berlin Wall. The site was a traffic island, visible from all sides, in the midst of a new business complex. The Houseball was approved, but shortly after fabrication of the piece began, the site was returned to members of a family dispossessed during World War II who planned to put a building on it. Quite characteristically, the Houseball was again on the move.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sculpture was in Bonn, in front of the Kunst- und Ausstellungshall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to which it journeyed by boat from a factory near San Francisco through the Panama Canal and up the Rhine River. The following year the sculpture was shipped — suspended by a 300-foot-long cable attached to a Russian helicopter — from Rostock on the Baltic Sea, and lowered onto a permanent site in Berlin not far from the original location, on the Bethlehemkirch-Platz, in front of a building by Philip Johnson.
– source
———- 快樂的下午茶時間 ———-
走著走著就餓了!拿著那張 A3 大的地圖在 highlight 了的大街小巷轉。地圖當然沒有指示吃飯的好餐館,也沒有給我們介紹好的咖啡廳;只有簡單的街道圖和標誌性建築物的圖示。大概旅人的觸角必須在此迎刃而生,看到了好的轉角就拐出去看看有沒有小吃店,看到了大街的角落就找找有沒有咖啡廳。當然,這些情況都是事與願遺的;我們最終都只不過在很隨便的地方找到很隨便的咖啡店吃了很隨便的下午茶。心目中盼望要出現那種很年老很具特色的吃店(心目中好想找一所像 Brick Lane Beigel Bake一樣的吃店),我們這個下午都沒踫上。
途中踫上過 Drive In 買咖啡小食的地方(看到遊人們都 Walk In 去買),不過留在柏林只有一星期,不想一個下午茶斷送;所以就任由空空的肚子再撐一點點。柏林一直給我分為兩邊的感覺,並不是我們看上去曾經分割的東和西,而是年歲之間的新和舊;去掉了新加的時代時尚電子科技和商場,這裡還是有種破落的舊都市味道。
結果,在保留了傳統意志和歷史痕跡的轉角之間,在某地盤旁邊看到了 The Digital Eatery。抬頭看到了 Microsoft 的標誌,雖說不是我們心目中想要找那種伴隨著柏林氣質的地道小店,不過 Microsoft 咖啡廳對拿著 iPhone 的我來說也挺有意思吧。二話不說就就拐進,吃飽肚子才算。
咖啡店是自助形式,每個角落都擺放著任由大家試用的 Microsoft 商品,smartphones、tablets、laptops 隨處可見。就在火車站外邊的 Sony Centre 開始,直到現在的 Microsoft The Digital Eatery,都讓我意識到 Berlin 是個電子世代的時尚之都。進去以後可以聯上極速的免費 wi-fi,檯面和小餐盆都花了小心思,全都是 Microsoft inspired 的設計,多年沒用微軟的我忽然好像回到了許多許多的時光之中一樣。不過現在的 Microsoft 已經變得不再一樣了,我試用了幾個放到小櫂旁邊的 tablets 和智能手機;雖說不太習慣那款介面,不過速度超怏而且流暢度超有水準!
當然吃食方面沒有什麼特別超出水準的地方,咖啡都是普通咖啡機沖成的;吃的都是麵包和沙律之類普遍咖啡店提供的小吃;不過不失但創意和點子就加分了吧。小店最裡面還有遊戲機試玩,在大街走得悶悶的時候躦進去上上網小休也是很不錯吧。我推介這個 chocolate cheese muffin,口感極好,而且超美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