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們的十六歲:《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2012) ★★★★☆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少年自讀日記 / 壁花少年 / 壁花男孩(2012,Stephen Chbosky)★★★★☆
IMDb Ratings: Ratings: 8.1/10 from 102,661 users

“Why do I and everyone I love pick people who treat us like we are nothing?”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我知道是有點太遲,但以我的性格,總是很少會在戲院裡看剛上映的電影。我總是沒有那份衝進去的熱情,反而,我還喜歡舊舊的老片。會看《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無非是在我剛到牛津的時候,家裡還沒有網絡(那時苦等了一個月啊!);朋友 KWL 見我沒事無聊太苦悶,就將《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的小說發給我,解我燃眉之急。

小說看了大半;不是不好看,也不是抗拒這種青春劇碼;只是恰好看到一半,網絡回歸,就此丟低。

這晚忽然找來電影,覺得 Stephen Chbosky 除了寫小說以外,執導電影也沒有失威。拍得比我想像中還要更好一點,實在讓人歡喜(實事實上改成電影的小說很多也帶著無法彌補的落差之處)。

青春太灑熱血也的確是正常不過的事,人不風流也枉少年吧。雖說我始終對 Emma Watson 沒有什麼特別鍾愛(沒看《Harry Porter》的人就只能把她看成普通女孩);反而男角教我加了不少感情分。Patrick 亦即是那個 “Nothing”(Ezra Miller 飾)的臉帶種美少男感覺卻又帶有幽默感,這個自由萬歲無所顧忌的 GAY 男孩倒是熱血得叫你不能不愛;那種勇字行頭的熱血讓你對他更加疼愛。主角 Charlie(Mae Whitman 飾)內向而對所有事情陌生,那種情感上的不安與情緒的抽搐都讓你從姿態中感歎他對未來的恐懼和嚮往;雖然他根本就可以做一個 sexy english school boy。

其實每個人都在青春期青春過迷惘過失敗過自戀過跌倒過。不浮誇不瘋狂不撇脫不打過交不趺低不幹過錯事又怎會叫你倒下再起來。或者你都錯誤像 Charlie 一樣拼了命地進入一個社交圈,又怎樣的在別人眼若無其事的「被消失」;少年的時候總是努力地學做人,也因事無大小翻天覆地亂跳亂叫;三個大不同的少男少女再加一個矛盾無比的 Mary Elizabeth(Mae Whitman 飾)配上一大堆各有特色各式其色的少男少女,總有一個能代表某個時候的你。

“And there are people who forget what it’s like to be 16 when they turn 17.”

讓我最感觸的是 Charlie 在 Sam(Emma Watson 飾)要走前說過的一句話。大概是說她到了大學以後就會認識一堆新朋友,很快就忘記這裡。嗯,這種恐懼誰都曾經有過吧。每一個階段過去,你總會認識新的人。但要記得啊,這裡也不只得你一個 weirdo 啊!伴你走過慢慢長路的舊朋友,那些跟你一樣的怪胎跟你一起瘋狂過通宵達旦也沒睡覺的 freak 一樣很愛你。

We are infinite,所謂的青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這就是我們最為愛煞的部分。

後記:值得一提的是,那個英文老師的確是個很好的啟蒙老師。還有,Aunt Helen 的那一節,其實舖陳得很好(在此不劇透了)。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