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藝術

  • [攝影相集] 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Cosmic Surgery by Alma Haser

    [攝影相集] 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Cosmic Surgery by Alma Haser

    幾雙手 幾雙腿 方會令你喜歡我 順利無阻 你愛我 別管我 幾雙耳朵 共我放心探戈 好喜歡這輯相。靈感來自 origami 手藝,2D 圖像後加 3D 立體處理 by Alma Haser。

  • [藝術] 瑕疵的藝術:Heike Bolling 收集瑕疵工廠產物

    [藝術] 瑕疵的藝術:Heike Bolling 收集瑕疵工廠產物

    人生裡頭總有幾個瑕疵。小時候覺得小瑕疵也好、大污點也好、忘了就好。不過啊,記得 Wyman 在演唱跟吳君如合唱的時候說過,那些過去的污點要別人忘了就只好以更大的污點去蓋過。我當時覺得好笑,但往後,我明白到一個道理

  • [藝術] 廢料拼湊成藝術:Recycled Art by Jane Perkins

    [藝術] 廢料拼湊成藝術:Recycled Art by Jane Perkins

    很多觸動人心的作品都被困於博物館之中,有時候太喜歡一張畫,也只好在博物館的周邊商品小店買來 1:1 的海報讓自己開心一下,又或是買來明信片,寄送親愛的某人。這些,都是我們將高不可攀的價值以另一個方式帶回家的辦法。

  • [展覽]《字旅-亞洲新銳平面設計展》 TYPE TRIP – The New Asian Graphic Design Exhibition

    [展覽]《字旅-亞洲新銳平面設計展》 TYPE TRIP – The New Asian Graphic Design Exhibition

    一直對字體設計師這行業很有興趣,當然我不知道那有沒有跟我心裡面的想法有共通的地方;在我內在存在的,也許只不過是對寫字的字的模樣有強大的執著,或者跟字體和設計毫無關連也無關係。但,我還是對漂亮的東西,和能夠給予對話話和猜想的事情很有興趣。簡單如一張白紙,和黑色的字;已經可以包含或概括很多。找個休閒的週末,去看看吧! 展覽期由現在起到 2014 年 3 月 9 日星期日 地址:香港尖沙咀河內道18號K11購物藝術館 Address: K11 Art Mall, 18 Hanoi Road, Tsim Sha Tsui, Hong Kong http://www.facebook.com/milkxhake 週末講座 / Weekend Talk 2014.01.18 (Sat) 2:30pm – 5:30pm K11 art space (B207) 講者 / Speakers Keith TAM 譚智恆 (PolyU Design/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 Julius HUI 許瀚文 (Type Designer/字體設計師) , HEI Yiyang 黑一烊, CHOI Kim Hung 蔡劍虹 (Graphic Designer/平面設計師) 週末工作坊-《字與紙》/ Weekend Workshop – “TYPE ×…

  • [時尚 / 展覽] 巴黎百貨 Le Bon Marché Rive Gauche / 美食超市 La Grande Epicerie de Paris

    [時尚 / 展覽] 巴黎百貨 Le Bon Marché Rive Gauche / 美食超市 La Grande Epicerie de Paris

    《Now You See Me》最後一幕就是落在巨人 HULK 和法國妞在那條掛滿鎖頭的 Pont des Arts 完結。愛情魔法太多,愛情太重;鎖橋面臨橋毀的扼運,悲淒又看不清未來的確是浪漫巴黎的最好代名詞。或者相對「浪漫」,我對「懷舊 / 美食」來得更有熱情。對於巴黎,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是老舊文人聚集地的 Saint-Germain-des-prés(聖傑曼佩特區)、一個個舉世故人之墓以及巴黎的甜點、美酒佳餚。 Saint-Germain-des-prés 旁邊的是百貨公司 Le Bon Marché Rive Gauche(除了 shopping 以外他們的超市是重點)。Le Bon Marché Rive Gauche 本名為 Le Bon Marché,於 1852 年建成,是個結合傳統精神和巴黎都市前瞻性的魅力的風情建築。於去年進行翻新,加入男士空間、鍾錶和 accessories 的據點;另外還在地下室加入 La Grande Epicerie de Paris 高級食品店的全新酒窖(這或者是愛酒如命一箱箱鍾情的 Prof. PB 未來最愛的熱點)。 我最注視的莫過於是這個超大型而且極受歡迎的 La Grande Epicerie de Paris,它絕對是所有喜歡吃食的個體最熱愛的蒲點,也就是喜歡食材和精緻美食的朋友熱門朝聖的聖地。在那裡,你總會找到品質最好的食材,數之不盡的橄欖油種類,非常多選擇的香料、酒品以及礦泉水!無論是女生們最追捧的 macaron 又或者簡單的每日麵包,都必然會牽起你的選擇困難症。寫到這裡,或者也要找天溜到巴黎走一圈了。 BTW,順道說說,據說,執導過《The Virgin Suicides》(1999) 跟 LV 合作推出…

  • [郊遊] 上一場五百年的英國藝術史:Tate Britain

    [郊遊] 上一場五百年的英國藝術史:Tate Britain

    呼,很久沒到博物館了!今次的目的地是從來都沒有到過的 Tate Britain。 British Museum 和 Tate Modern 都是讓你逛一整天都逛不完的博物館,是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種類;相不起荷蘭有些兜一圈就完了的超不實在博物館完全不一樣。這次選擇了一個面積沒那麼大的 Tate Britain;雖說沒有那種讓你走一天然後崩潰的氣勢,卻不是個能夠快步完成的級別。 座落 River Thames 邊旁的 Tate Britain 距離地鐵站比較遠(或者是因為我在 Westminster 站下車的原故?),路過一大堆商業大樓之後就會看得見;旁邊有個漂亮公園,也正在建超豪華全宅。適逢 Tate Britain 正在翻身,外牆都用木板圍好;但一樣照常開放。 由於前往途中肚子餓想吃茶點,就在附近的小 cafe 停下來。不過我提意要到那裡的朋友不用擔心吃食的問題,Tate Britain的 museum cafe 呈半露天模式超級優閒,是吃茶點的好地方啊。 說回 Tate Britain 博物館本身: 除了特別展覽以外,主題都以英國本土的藝術家為主,以年代劃分,按著指示走就可以走進通往這五百年來英國藝術家的不同道路。花費 £1 就有一本印刷精簡的小冊子,裡頭有標示重點作品;能讓大家目標為本的了解英國這五百年來的文化精華。基本上如果認真駐足觀看的話,可以花費一整天。我們逛了大半個下午,也只是挑喜歡的作品看;館方對畫作(或立體展品)的排列別具用心,遁序漸進。 英國的舊派畫作我都算得上是匆匆走過,除了幾張十七、十八世界的 portrait 讓我心動。或者我都算是個迎派的人(或者對於英國畫作的藝術作品來說),都是比較沉醉在二十世紀初開的作品。忽然就好想好像 Woody Allen 的《Midnight in Paris》一樣,讓我跑一趟那個時代就好了。 Left: On the Balcony, 1955 – 1957 by Peter Blake(發現了  Peter…

  • COS x Serpentine 2013 / 在 Kensington Gardens 的 Serpentine Pavilion 展覽

    COS x Serpentine 2013 / 在 Kensington Gardens 的 Serpentine Pavilion 展覽

    最新看到的是將會在倫敦 Kensington Gardens 開幕的 Serpentine Pavilion(2013年7月至10月期間)展覽,本年度的展館由日本建築師 Sou Fujimoto 負責設計;當中戶外設置的線條穿搭非常壯觀。 這次我所喜歡的時裝品牌 COS 還跟 Serpentine Gallery 合作,開展非時尚界的企劃,透過贊助 Serpentine Pavilion 支持藝術與創意。我倒是喜歡時裝與藝術的結合,這樣看起來比較兩個時裝品牌聯乘來得更有意義。 這個具啟發性的藝術展覽為於前皇家園林 Kensington Gardens。獨特又具前瞻性的展館內還會有一系列藝術家、音樂家、電影製作人、時裝設計師和心理治療師等多元化組合一起創造有趣的活動。COS 更為此推出限量版的裇衫系列(只限於 COS Regent Street 旗艦店、 Serpentine Gallery 和 cosstores.com 發售)。 現在可先看看他們製作的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 短片,再慢慢期待七月的到來。

  • 就是那張 “The Lipstick”,František Kupka (Czech, 1871–1957)

    就是那張 “The Lipstick”,František Kupka (Czech, 1871–1957)

    最近在看關於 František Kupka (1871–1957) 的事,首先接觸的是以巴黎作基地 Cubo-Futurist art movement 的種種。František Kupka 來自捷克,十八歲入讀藝術學校,在 Vienna 學習時醉心圖像和比喻的畫風;及後成為 Abstract Art Movement 的先鋒份子。Abstract Art 就是那種無特定真實圖像作基礎,純粹紀錄感覺和情緒的抽象作品。 純 abstract 的 “The First Step” 1910-13? (dated on painting 1909) 是第一幅我看 Kupka 的畫,在 MoMA 可以找到。抽象圖像圍繞的是太陽、月亮、星球和宇宙跟我們的關係;畫的是想法而不是任何 specific subject。 也就是當時他們與音樂藝術扯上關係的原因。抽象的東西就有如樂曲中的音符一樣,只能意會,而不曾看得清楚。 Kupka 參與過很多不同派別風格的畫作創作,面對溫和的寫實派,強烈對撞的野獸派、未來主義、抽象界別或是幾何圖形;他總是嘗試從描繪中畫到更多。 The Lipstick. 1908. The Lipstick. 1908. 我在網上搜索 Kupka 的畫作;細看他生平幾個完全不同風格的時期,我最喜歡的是他名成於抽象風格前的畫作。與抽象或是幾何圖案系列的作品帶來無限反差,寫實時期的他更為吸引我的注視。“The Lipstick” 的版本有好幾個,無論是沉鬱的藍色或是鮮明的藍色背景,都有著一抹烈焰紅唇。 總是覺得上面那幅 “The Lipstick” 久繫我心而揮之不去,慢慢看過來才知道 2006 年在香港的 “Artists And…

  • 正在讀未來主義:Umberto Boccioni: States of Mind I, II & III

    正在讀未來主義:Umberto Boccioni: States of Mind I, II & III

    Source: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Umberto Boccioni (Italian, 1882–1916) States of Mind I: The Farewells (1911) Umberto Boccioni (Italian, 1882–1916) States of Mind II: Those Who Go (1911) Umberto Boccioni (Italian, 1882–1916) States of Mind III: Those Who Stay (1911) 林一峰說過,看著油畫,聽著《十二金釵眾生花》裡,李香琴獨白,關淑怡演唱的《三千年前》,在 MoMa 裡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 俄羅斯畫家 Kazimir Malevich

    俄羅斯畫家 Kazimir Malevich

    書本中提到 Picasso 的 Cubism,於是我便在 Wikipedia 找相關的資料。每次登錄 Wikipedia 都覺得是世紀最大發明,比起一本本的百科全書更要偉大是因為那些無盡的 hype-link 連結。從 Cubism 開始一直漫延開去,無盡的伸延,比起書本概括的更多,更遠。 發覺自己對 Geometric abstraction 有種情有獨鍾,無論是簡單或是重複的線條都讓我喜歡,不同的 geometric forms 都為我帶來視覺上對美感的認同。 Kazimir Malevich, Black Square, 1915 Kazimir Malevich, Black Circle, 1915 Kazimir Malevich, White on White, 1918 “Painting is the aesthetic side of the object but it has never been original, has never been its own goal.”…

  • #20130124 - 關於最近讀過(臨摹或複製)的畫作

    #20130124 - 關於最近讀過(臨摹或複製)的畫作

    從 Impressionism 讀到 Cubism,發生過的事太多;不同的風格成就了不同時期的歷史。關於那些自小就被栽培的,又或是從來都沒有受過藝術學校指導的;卻一樣地影響世界。我從一而終地喜歡 Fauvism 的作風,就像我一直喜歡味道濃烈的食物。關於創作和藝術,另一個我喜歡的地方就是互相影響或是重塑的作品。每一個傳奇人物成就偉業之前也需要無數不同形式的啟蒙和倚靠;年月裡的這種牽繫叫我最覺感動真誠。 (1a) Le Grenouillere (Bathing at la Grenouillere) –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1869. Oil on canvas. (1b) La Grenouillere (Bathing at la Grenouillere) – Claude Monet (1840-1926) . 1869. Oil on canvas. 嗯,這裡我必須記下我自己的一套對美的看法,就讓我在很多年後重看,看看歲月能不能磨蝕我的稜角的同時,有沒有改變我對美的觀感。我喜歡 Pierre-Auguste Renoir 較多;我現時對這點非常肯定,就像我從來都欣賞 Monet 卻沒有動過真情。 (2a) Sleeping Venus – Giorgio o Zorzi da Castelfranco (1477-1510). 1501. Oil on canvas. (2b) Venus of Urbino…

  • 關於 “Odessa Steps” 以及 Francis Bacon 所帶來的 Human Scream

    關於 “Odessa Steps” 以及 Francis Bacon 所帶來的 Human Scream

    Battleship Potemkin 是 1925 年 Sergei Eisenstein 所拍攝的一套前蘇聯黑白電影,據說當中 “Odessa Steps”(按此收看,預先警告,內容頗為殘忍可佈)的一幕是蒙太奇的始祖。經典的暴走、人踩人、屠殺、驚嚇、暴力的影像成了 Francis Bacon 畫作的催化劑,無論是前者(Sergei Eisenstein 的電影)又或是後者(Francis Bacon 的畫作)都給我帶來極大的心理震撼。身為 Expressionist 的 Bacon 說過 “painting is the pattern of one’s own nervous system being projected on canvas.”,除了 Edvard Munch 的 The Scream (1893) 以外,受 Vincent van Gogh 的對情感表達的影響;Bacon 就成就了以 human scream 為主題的畫作。 或許我已經長大,又或是已經度過了 Edvard Munch 的啟蒙時期好久。那時讀 art history 寫一份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