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Reviews 觀影筆記
-
|電影|世界裡的 big picture 都是要你退一步海闊天空才看得清的:《Now You See Me》
以魔術來作基調的犯罪懸疑片,按中了我心裡的按鈕;一看就喜歡。當然,這種一看愛上也有幾個要點:
-
[閱讀] Emily Dickinson: Volcanoes be in Sicily – (1705) & I dwell in Possibility – (466)
讀詩。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一個只寫信而足不出戶的女生。在一共差不多有一千七百多首留下來的詩歌之中,我喜歡這一首:Volcanoes be in Sicily (1705),八音節和六個音節的間隔。另外還有,I dwell in Possibility – (466);“Whatever it i s that’s, that’s extreme.” Volcanoes be in Sicily – (1705) BY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Volcanoes be in Sicily And South America I judge from my Geography – Volcanos nearer here A Lava step at any time Am I inclined to climb –…
-
[動畫] 進擊的巨人 - 第二十二話:一次又一次堆積的頹垣敗瓦讓內心更加紮實
– 很多事情沒走到終點別人還是不能理解的。內心的強大是由無數細碎組成;一次又一次堆積的頹垣敗瓦讓內心更加紮實。 第二十二話令我感動動容的是這一段: 年輕士兵約翰無辦法接受兵長的決定,怎能掉下朋友(就算只是屍體)離開現場。那是從少到大都一起生活的人,活生生的一個人;縱然失去了生命,他仍然是生活裡有血有肉一起痛過笑過存在過的人。結果,不理會上頭指示;不接受對沒有回收的遺體列成「失蹤」處理,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回去拾回朋友的遺體。眼前只得自己願望的約翰當然看不到事情的弊處;他以為敵人要來就群起阻止,也沒想到自己的隊伍已經處在極度弱勢的環境之下。結果,如所有觀眾所料,惹來巨人(而且是一大班巨人)追擊。 傷亡數字隨同巨人追趕而增加。為了已死的屍體白白犧牲更多人命,值得嗎(當然當局者根本無可能冷靜分析,約翰還要這麼嫩)。這就是有經歷的兵長們在最壞情況下作出最好的決定;經驗值對處理人和事的關係有重大影響,也就是年少無知一股衝勁也無辦法單靠熱血完好處理的事(就是 newbie 無辦法在一時三刻理解的事)。 由於無數醜陋又貪得無厭的巨人不斷追趕;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調查部隊只好丟低更多屍體(啊,本來這是不需要發動的情節;要不是衝動無知的約翰回頭惹得禍來,也不需要丟下更多屍體來減省馬車的負荷;這也是約翰上最昂貴一課的代價)。煽情啊煽情啊。當中也丟低了兵長的左右手女孩(我忘了名字)的遺體,你敢說兵長冷冷的臉之下一點都不難過麼。 安定回來的時候,約翰打算哭著道歉/捱罵的時候;兵長根本沒打算責怪他。那是年輕的錯,沒經驗的判斷錯誤。兵長明白的是,就算有經驗都會判斷錯誤(前集就有說過了),而且每人的決定都是按自身的過去組成;誰又能怪誰呢。覺得自己錯得不能再錯的約翰以為將要面臨狗血的時候,溫暖的兵長給他一個胸章。那時候催淚得無辦法不哭成淚人吧。「活過的證明」啊,你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兵長太可憐了,就連早早撕下來那團隊女孩的胸章都為了脆弱的約翰而送出去。兵長的內心實在太強大。 調查兵回去的時候,就是民眾謾罵的時候了。看他們出去時威風凜凜,回來時個個一臉灰白;有幾多人是一去沒回頭的,就連躺著回來也不行。兵長一臉堅忍的盡受指摘,可不知道的是他們前進的思想在未來的日子救助了幾多百姓。當然,這還太早了,是人們是無辦法明白的犧牲。就像擁有太先進想法的科學家都在早期被當成瘋子一樣;很多事情沒走到終點別人還是不能理解的。
-
-
[音樂] Madness Magazine - Music Madness 音樂分享
謝謝 MADNESS MAGAZINE 的邀請(難得 Hasheeme 兄不嫌棄我的品味),給我機會跟大家聊聊喜歡的歌。好讓我內心真正的翻騰一下,認真了解可以讓自己打從心底喜歡的音樂(我看《中國好聲音》都是挑感動人心的一類多於挑得出真正有唱功的一類;或者是我連他/她走音我都分不出來,只偏面地視為感情上的力遏嘶叫)。對音樂的 skills 我都是零分,要挑歌唱技巧絕頂的我都不懂得挑;我唯一可以就是分享那些讓我覺得快樂和感動的人物。其實我最最最喜歡 Kurt Cobain,當時竟然太緊張沒提起(其實我想要提及的人還有很多:Courtney Love, John Mayer, Lucy Rose, Russian Red…)。 喜歡讓人豁然開朗的音樂;就像讓人的心靈烤成焦糖色的太陽一樣,溫暖耳朵和平靜世界。Bossa nova 的主角小野麗莎;北歐清新派系 Pelle Carlberg 及 Club 8;Serge Gainsbourg(以及 Charlotte Gainsbourg)或是拿著結他在呢喃的 Carla Bruni 都是我所喜歡的。 而以下這些都是今晚深夜時份的 playlist: Serge Gainsbourg – Du Jazz Dans Le Ravin Carla Bruni – Quelqu’un m’a dit Charlotte Gainsbourg – Go To Let Go Lucy Rose – Shiver…
-
|電影|溫情洋溢的恐怖片:《MAMA》(2013) ★★★★☆
最近看恐怖片太多了(連自己也驚訝)。《MAMA》:故事講述 2008 年的一個冬天,父親因為經濟問題承受不了,先殺掉跟自己不和的妻子,再拐著兩個幼女到郊野自殺。
-
|電影|Over interpret 的多,客觀的少;這就是人生和小說的關係《The Words》 (2012)
“It’s about joy and pains to give birth to those words.” “The Words” 在我眼裡包含了四個故事。
-
|電影|一氣呵成的恐怖:《The Conjuring》 (2013) ★★★★☆
本來打算不寫《The Conjuring》的,鬼片驚嚇片嘛,除了有沒有嚇到睡不了和有沒有掩眼尖叫以外基本上都沒有太多扼再評述;實在詞窮。
-
|電影|最重要是你明白何時應該將它們放低:《Hesher》(2010) ★★★★☆
並不是盲目地完全喜歡 Joseph Gordon-Levitt 的每一套作品,但目前為止還是對他的演出滿有好感。當然,他演藝文青的角色清新可人絲絲入扣;只是這次的 rocker 不夠滄桑感,似乎他底蘊裡沒有搖滾的風骨。
-
|電影|那些被認為不是最好(正常)的道路:《變態假面》 (2013)
最近看了幾套電影,分別是由漫畫改編的《變態假面》、基於真人真事改編的恐怖鬼片《The Conjuring》以及 2010 年的舊片《Hesher》。
-
[音樂] 嗯,Nirvana。
昨夜沒睡穩。在床上滾來滾去,愈滾就愈覺得心情暴躁;沒原因的暴躁。醒來的時候,心情不知不覺就轉好了;大腦自然流出的高興感覺,都沒原因的。情緒的起伏都像個怪人,從沒因由;或者就是自少都習慣喜惡無常的怪誕,一時三刻都無辦法冷靜回來。 然後,吃午餐的時候(今天吃我最喜歡的花生醬麵包),就一直 loop 這幾首歌: 對我來說,接觸 Nirvana 的時候,都是比較遲的時期。那個時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過程,一點一點打通讓我開向 Nirvana 的大門。就像沙石在累積;每個隨意的過程和沒有特定目標的說話,都啟發了我對 Nirvana 的好奇。就在比別人遲很多的時刻,開始聽 Nirvana 的歌。然後腦海一直盪起,還未喜歡他們的音樂以前跟他們的擦身而過卻錯過了解的情節。 遇上跟喜歡,都是事前無法估計的事。而且,全情投入經歷許多的過來人其實很多;像我這種在後來才擦邊愛上的其實又算什麼。 題外話:最近我在開始看《百年孤寂》,一邊讀我就一邊為故事畫下人物關係表。喜歡這種一直伸延開去的故事,也喜歡一直沒停下來的雨。
-
|電影|Some People Want to Get Better in the Worst Way:《Side Effects》(2013) ★★★★★
真的好喜歡這部電影!看完後忽然想起大學時期讀過的一本書,(李歐梵太太)李子玉的《憂鬱病.就是這樣-一個憂鬱病患者的自白》;雖然,完全跟電影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