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讀:《The Perk of Being a Wallflower》by Stephen Chbosky

好友 KWL 給我傳來《The Perk of Being a Wallflower》,書的封面是一大片黃以及一張下半生的黑白照:是穿了西褲的一雙腿。比起最 classic 的封面,我較喜歡卡式帶的這款。 書看了幾章才知道是香港剛上映過的《少年自讀日記》,口碑不錯的同名電影《The Perk of Being a Wallflower》。作者是 Stephen Chbosky,我對他毫不認識;這枚在 1999 年推出的小說,就在拍成了電影以後成為了熱話。書寫得很好,先幾小章節就已經給我動魄的恍惚少年心情。從 Charlie 以無名氏方法寫的信開始,一章一章地跟 dear friend 說他的生活與成長。 那時候我們學習文本與電影的對照與分別,改寫的企圖與拍成的結果。回顧從前,我似乎總是很少看從小說改篇的電影;除了立即浮現眼前的《半生緣》以外,我似乎都沒有很留意從小說改成的影像故事。看一本書總不及寫一本書來得花費年月,拍一套電影總是耗費了許多人的許多年月。如果我擁有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我決定接受那些好與不好的故事與情節;這次就讓我看把書先讀完,再去看電影。

讀完《1Q84》

實實在在的讀完了《1Q84》,身上負擔的是一種沒有很容易被釋懷的失望。有時,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比從前更加的認同 CCL 的說法:村上春樹也許只不過是個寫情色小說的作者,而僅僅只是如此。(以下內容含劇透;慎入) 又在或多或少開始更加認同這個說法的時候,腦袋又湧起了反對的聲音。只不過是遇上不太如意的結局,我又怎能對從前帶起過的種種漣漪提出疑問呢。矛盾永遠是組織愛與恨的關口,一邊不滿意那個連 Little People 都沒有半分說清楚(或多一點暗示)就草草了結的故事結局,一邊又了解自己還是會繼續看他的書而同時期待那些叫我讚嘆的作品。 自我意識裡泛起沒有意識的矛盾、問號與理解: -Little People 呢,深田繪里子呢,先驅呢,BOOK 3 說完就完了。 -BOOK 3 似乎在差不多完全沒有進度的情況下不停描繪大家的內心以及簡單地介紹了很少部分的前進就完結了。 -NHK的收費員(天吾父親)跟牛河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死了啊。 -留在貓之村/1Q84 的東西就由得它們掉在那裡就好了,爬了高速公路邊旁的救生梯就忘記過去嗎。 -天吾君跟青豆的小生命會是怪胎嗎。 -ESSO 的老虎,啊,ESSO 會不會是軟性廣告(我是不是想得太多)。 -那支沒有開的手槍,又冷又硬的自動手槍;契訶夫不是說過要發的麼(你竟然真的說不發就不發)。 或者過份的期待都是摧毀的一種,只有放開雙手才可以獲得更多。(喜歡長跑的村上春樹應該還有發力的時間與機會,我一直的這樣想像!) -伸延閱讀:Memorable quotes for《1Q84》村上春樹 (UPDATED)

Memorable quotes for《1Q84》村上春樹 (UPDATED)

「或許不該見面的。天吾這樣問天花板。兩個心裡分別珍惜地懷著想見面的願望,但最後還是分離兩地會比較好吧?這樣的話可以永遠懷著希望活下去。那希望會成為溫暖身體軸芯的微小但重要的熱源。被手掌珍惜地圍護著,免得被風吹熄的小火焰。被現實的風一吹,可能就會輕易吹熄。」-村上春樹《1Q84》Book 3, p.415 「沒有那樣的前置階段,兩個人忽然單獨相見,要怎麼開口打破僵局才好呢?青豆無法預料。一想像到這裡,呼吸就變得激烈快速,頭腦開始恍惚起來。該說的話太多了。同時一到緊要關頭,又覺得沒有任何一句需要說的。好想說的,都是一旦化為遣言那重要的含意就會喪失的事情。」-村上春樹《1Q84》Book 3, p.403 「如果有所謂正確的事的話。」-村上春樹《1Q84》Book 3, p.393 「在青豆周圍的世界忽而膨脹忽而縮小。就像好的心臟本身一樣。」-村上春樹《1Q84》Book 3, p.392 「那有多痛苦,沒有經驗過的人是不會知道的。所謂的痛苦這種事情並不能簡單地一般化。各種痛苦都個別地擁有不同的特性。托爾斯泰名言的一段,讓我稍微換個說法,所謂快樂大多是類似的,但痛苦則各有微妙的差異。或許微妙得感受不到。你不覺得嗎?」-村上春樹《1Q84》Book 3, p.377 「不,其中或許也沒有稱得上原因的東西。人生可能只是一連串沒道理,有時甚至可能極粗糙雜亂,只是貴其自然的發展結果而已。」-村上春樹《1Q84》Book 3, p.336 「一旦開始期待,心就會自己跟著開始動起來。而且那期待落空時人就會失望,失望會喚來無力感。心會產生縫隙,警戒便會疏忽。對現在的我來說,那是最危險的事。」-村上春樹《1Q84》Book 3, p.312

不要被物質和商業掩蓋 - 也斯@利物浦雙年展教育講座

十月二十日那天,雖然有約在身;但心仍是亂亂的很想去聽也斯老師有份演說的「利物浦雙年展教育講座之一:文字與跨界創作」講座(講者還有廖偉棠)。 吃飯後拉住了朋友趕去到香港藝術館演講廳-雖然遲了但沒有錯過-。坐在演講廳,感覺就像是回到學校模式;是工作以來又或是辭去工作綱位以來,最讓我能夠獲得心靈潔淨的過程。 每次也斯老師的說話都給人啟發,我記得那天他說(大約是這樣的)他有一個朋友,在國內的茶室跟一大群藝術家聯誼,其間出現了一個格格不入的年青侍應。他的朋友打算將這種情節寫成小說,卻又遇上困局,寫不下去;因為那個情節似乎「沒有什麼」也沒有結論。也斯老師給了一個很有 inspiration 的回應,他覺得有時候文學就是不需要結論;徹底將想要交待的情況寫下來就好了,記下了當時的人物、關係、矛盾就已經很能反映當時的世界/世界觀。 文學就是最能立體我們自身,豐富我們生活的東西。不要放棄寫作,也不要被物質和商業掩蓋。 後記:已經一段日子沒見過也斯老師,這次踫到他的時候覺得他雖然有消瘦,不過卻很精神。完場時老師看到觀眾席的我也有把我認出來,當我走上前說我是誰的時候他說我好像「似乎不知道多了點什麼、少了點什麼」讓他感覺有點不一樣。感激老師鼓勵我去了彼岸也別忘記寫作,還是大學裡的老師(無論是香港的還是荷蘭的)最能讓我充滿力量。又或者,我們修的正是讓自身內在最有力量的文學科。謝謝每一個讓我有過啟迪的良師益友。

Lomography City Guide London

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又來了,剛從倫敦回來的 Dr. yellowbean 說著那邊街道上滿滿都是關於奧運的裝飾,非常有氣氛。現在我差不多每天也都在電視機旁觀看奧運比賽的直播,沒想到小時候討厭的奧運節目現在成為了我的最愛。 Lomography City Guide 最新推出了 London City Guide(HK$ 168, get it here),結集上千張由 50 位以上的 Lomographer 所拍攝的 Analogue 照片,加上倫敦 LomoLocation 編集而成;內裡還包含了 231 個旅遊建議,絕對是發掘倫敦的參考書。Lomography 也在這段期間於倫敦博物館舉辦特展,同時推出了 La Sardina Guvnor 倫敦特別版(HK$ 988, get it here),慶祝這個充滿藝術氛圍城市。在無數藝術家以及在眾多博物館的熏陶下,人民混合著熱情以及對美的品味,倫敦的確令人流連忘返。

[日常] 太宰治/葉藏/人間失格/苦艾酒

總是這樣的,我總是喜歡那些盡情放縱的個體;因為我清楚不是每個人也有這種放蕩的能力和勇氣。要收儉的自我控制是有難度,要放手豁達棄什麼也不顧也是難度所在。那些沉醉於女人之中的男人;許多許多年後,也一樣繫於我的心頭。也許《人間失格》裡的葉藏就是太宰治的真實寫照,靡爛的生活與那種被幸福所傷害的個性,這種膽小鬼就連棉花都會害怕。

Obscura Magazine: DIY Pinhole Camera

好像從來沒有動手併湊模型,除了小時候看著叔叔完成了一個跟他的 Jeep 完全一樣的小模型,長大了以後看過別人動手併一輛小小的 Mini Cooper 以外;自己除了組裝 IKEA,好像都沒有組裝過什麼。 用一支小學常用的 UHU 來組裝這個附在 Obscura 上的 pinhole camera,看著小小的說明書用盡了前所未有的腦力。好多年沒動手做過勞作,親手做一個相機的感覺非常不錯。 DIY pinhole camera by Obscura Magazine, thanks Beb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