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Reviews 觀影筆記
-

|電影|如果你有足夠時間作花費的話:《Gretel: Witch Hunters》格林雙俠:獵巫世紀 (2013)
最後發現,原來主角就是在《The Avengers》裡演 Hawkeye 的那個粗壯男,難怪這麼眼熟。
-

|電影|喪屍版羅密歐與朱麗葉:《Warm Bodies》 (2013) ★★★★★
必須預先承認,我對那種行屍走肉吃爛肉腦醬的喪屍極帶好感(也就是說這個打分是偏心的,但這電影的確好看)。我不是喜歡那種高貴血統的吸血鬼(彊屍),而是喜歡那種連走路都拐一拐的 zombie;夠重口味吧。
-

|電影|別忘了你本身就是你世界裡的公程師:Iron Man 3
其他 Heroes 都是太過忍辱負重的硬漢,背起了世界又正義無窮;彷彿就只有花花公子如 Iron Man 帶點囂張有點矛盾焦慮又沒安全感才叫人覺得他有血有肉。
-

|電影|每個人都會經歷那個低智商的青春期:《Taken》 (2008) ★★★★☆
五年後,終於看了《Taken》。有時有血有肉的選擇不看商業片,有時卻無個聊就跑到戲院看套 pop 到爆的;選擇和心情都是奇妙莫測的事。前幾天學懂了一個新生詞,「不防雷」,對待電影不防雷、對待各種生活挑戰不防雷;那絕對是最叫人嚮往的態度。
-

如果這是你所選擇的話:《Savages》(2012) ★★★★☆ (下)
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偷天毒犯 / 野蠻人 / 野蠻告白(2012, Oliver Stone)★★★★☆ IMDb Ratings: 6.5/10 from 61,123 users 前文:|電影|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 (2012) ★★★★☆ (上) (以下可能劇透) 兩個大男孩千辛萬苦都要將那個一起 share 共享的 Ophelia 營救。前半部 Chon 已經說過,將那支鎗放到口裡並不是你敢做的事;為的並不只是救 O,只是不願意看到 Ben 喜歡的 O 就此落在壞人手中,也不能將正常人生的 Ben 墜入擺支鎗入口的的恐懼當中。我說啊,他們三中當中就是有 boy love,通透的 Elena 一早就點明了是不是。 信任問題、道德問題;充滿背叛、黑暗。大毒梟的得力手下背叛了她跟別個認頭大佬合作去;兩男一女的愛情到是混亂的 3P 和 boy love;警察貪污;家庭問題;暴力、動搖……以及一切虛情假意。其實要站在那一邊幹什麼事,畫出怎樣的一種人生色彩到底是不是自己有能力去選擇的事;這都是電影從頭到尾帶出的問題。有時,或者就像警察先生說的一樣:你的道路並沒有左拐和右拐,只得繼續往前。嗯,原來世界是這樣的,無論你明不明白。 第一個結局裡,所有人都死掉了,這種失去的痛苦都讓你覺得絕望。不過,要記住,第二個似乎是 happy ending 的結局才是叫世界更絕望。壞人沒死掉,貪污的警察查成案當了英雄、壞蛋殺手都組成了新的犯毒集團,毒販被警訪偽稱作仗臥底無罪釋放。有罪的人逃之夭夭,壞蛋還是處處、滿是黑幕和偏差的世界才是更絕望吧。 沒有完好的人,充斥的是謊言和背叛,裝模作樣說到底只為了自己的解脫。 伸延閱讀: 我所看過的所有電影歐美劇集 |電影|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 (2012) ★★★★☆ (上)
-

|電影|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 (2012) ★★★★☆ (上)
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偷天毒犯 / 野蠻人 / 野蠻告白(2012, Oliver Stone)★★★★☆ IMDb Ratings: 6.5/10 from 61,123 users 打開《Savages》影碟的時候已經是夜深;這是我第一次看 Oliver Stone 的電影。裡頭有我不太喜歡的 Blake Lively(整場戲我差不多都想將她鼻旁的墨親手抓下來);以及很討我喜歡,拍過《Kick-Ass》的 Aaron Johnson。 內容講述一對從事毒品製作與買賣好兄弟,拒絕了大毒梟的合作提意;結果兩人深愛的女孩被對方綁架。兩個大男孩併命地以各種危險的方或賺取金錢以換回女孩性命;展開一場對抗追逐戰。 片頭是一斷長讀白,奇妙而胡弄玄虚的對白忽爾讓我覺得片子會是怪誕瘋狂的一類。起初還差點給我厭惡的感覺,結果看到一半我倒慢慢喜歡這部電影。《Savages》是一套充滿性愛(3P)、暴力、黑幫、毒品(大麻)、軍火、綁架、金錢掛帥的電影;配上那些將人頭整個割下來的畫面,就已經足夠讓它成為 cult cult 地的片子吧。《Savages》以剛被選為最擁有性感雙腿的 Blake Lively 演的 O,Ophelia 為重心,串聯兩個性格南轅北轍的大男孩;以愛情(分享的愛/得不到的愛);佔有/被佔有作主線發展的故事。 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已經出現很多極為唯美的畫面;色彩濃,感覺強烈激動的調子。墜落和內心的空虛都是片中一一強調的事,缺乏母愛的 Ophelia、殺人後感到空虛的 Chon(Taylor Kitsch 飾),被子女離棄的 Elena(Salma Hayek 飾,演得超好),缺乏家庭而只愛投進愛情的女兒(前後兩個),只懂得用暴力去解決問題的殺手,只能妥協的殺手太太,太 sensitive 卻找不住自己個性的殺手助手小男孩,以及為了金錢出賣自己工作的警察先生。 正面的人就只得 Ben(Aaron Johnson 飾)這個大男孩,結果都交錯地墜入了再也跳不出來的圈圈之中。雖然沒殺人,但惺味的血沾了滿臉又能怎樣回頭呢。人生裡有幾多決定了以後就沒能回頭的事,你選了這樣的一條路,走了一半,妄想能找到回去的道路麼;這裡告訴你除了嘔吐以外什麼都不可以。當中,人生閱歷最多的 Elena 告訴你:「They must love each other more than you,…
-

-

唱機正在播:She & Him – Volume 3
把 She & Him 的 Volume 3 放到 iTunes 裡的時候,就自動的排列於 Volume 1 跟 Volume 2 後面。 都有一段日子沒有聽 Zooey Deschanel 唱歌了,沒有期待她推新唱片。她就像忽然消失了的一樣。最近新專輯推出了,拿在手又在聽。沒錯每次都一樣想起了 Joseph Gordon-Levitt,JGL 的電影愈拍愈多,已經開始進入不同狀態的演繹。Zooey Deschanel 還是一樣唱著自己喜歡的歌,從前她似乎多變一點,還會染個金髮裝個 blonde 換換口味;現在似乎她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線;一貫的聲線,一異的曲風,一樣沒變的復古歌姬模樣。 She & Him- I Could’ve Been Your Girl 熟悉的聲音在耳邊轉啊轉,為陰晴不定的天氣帶來好心情。(但我還得坦白承認,女孩子還是比較迷 Joseph Gordon-Levitt 多點。)
-

在太陽之下讀讀書:江戶川亂步 Edogawa Rampo
牛津溫度七度,上午剛下了一場雨,現在太陽滿滿;在咖啡店看江戶川亂步。剛讀完〈與畫中的人同行〉,現在讀〈人豹〉。 記不得是何時的事,就是誰說過我一定要看江戶川亂步的書。 江戶川亂步 與 Edgar Allen Poe 說起江戶川亂步,不得不順帶提起我或者有閱讀障礙的事。與其說是閱讀障礙,那就不如說我總是極不細心。很多時候我都會將人名的次序倒亂;比方說,我很容易就把江戶川亂步當作江戶亂步川。(伸延閱讀我都喜歡當成延伸閱讀,我都不清楚這算不算是一種閱讀障礙;畢竟我都太喜歡文字變的戲法。) 而其實,江戶川亂步(Edogawa Rampo)是個筆名;由 Edgar Allen Poe 的日文讀音而改成的。知道明白了以後就不會再說錯了。 關於讀江戶川亂步的短篇 當時在香港買了本《D坡殺人事件》,就在交通工具一直讀。著實說,我一直都喜歡在交通工具上讀書。香港的地鐵太快了,就算是西鐵也讓我覺得世界不夠大。在荷蘭上大學時一乘就兩個半小時,好快就讀完一本。火車一直前進也不太拐彎,世界就像條走不完的直線,用來讀小說實在太好。 還記得江戶川亂步的書在香港不算好找,難得在商務找到一本半本;選擇的餘地都沒有,有什麼就看什麼。那時,日本的推理小說我才第一次看,沒想到殺人或是怪事都讓我感到小說世界的新奇。老日本的描述很有電影感,有時妖異的情節倒讓我差點流了一場冷汗。拐彎或直寫的情節都讓我感到世界有另一種演繹方式,或者是在讀 fantastic 的一課以後我都太沉迷於 Poe了;詭譎的世界都叫我著迷。 後記:本來想在網上找張好看又 hi-res 的江戶川亂步小說封面;結果在 google image 看到的畫面都太詭異嚇人。上面的都是最正常不過的翻譯本封面,我在香港買到的都是這個版本。電影版本我都不知道自己敢不敢看,因為我就是個看 Poe 也會看得溫度急跌幾度的膽小鬼。
-

終於聽到我喜歡的 “Shiver” Live - Lucy Rose Concert
Peter & Kerry – warm up band for Lucy Rose / Lucy Rose on stage 剛從音樂會回來,今天的 Lucy Rose 讚極了;離場以後我一直沒停哼著她的歌,尤其翻著這句--Tell me if you love someone. 關於音樂會以外的細語 才看了三場的音樂會,就覺得英國這邊真的棒極了。一來,香港的音樂會都不賣酒,對我這種 alcoholic 來說,聽著歌都喝酒就爽極了;因為這些都是種讓你一整個人都可以 fall in love 的音樂會。在香港,九展是場地的話對我來說就是山長水遠;吃飯也來去匆匆,更不要說好好的準備心情。如果在紅館,還可以跟朋友在尖東那邊吃點露天的泰國菜,喝點酒,再去買一些街頭小吃(大家都愛吃牛什)吃著走到紅館(忽然就好想念 Tiff、Katie、Dionee 跟阿 Sam 啊)。 第二,這邊比起歐洲地方來得有點自律(或者是牛津的關係,還是英國人比較內斂一點;這個有待考究),沒有荷蘭或丹麥一樣的瘋狂。雖說丹麥的大學生在街頭音樂節玩得也太盡興,但在英國你會感覺自己很安全;至少,不怕像在荷蘭一樣在高興或非常高興的時候大家都愛拋出手裡的那(膠)杯酒。 Patrick Wolf 的音樂會是在教堂進行的(前文按此),上次看 Daughter 就是在 Oxford Town Hall(前文按此),兩個都是豐富極了的古老建築。這次 Lucy Rose 的音樂會在 O2 舉行,基本上就是那種像九展一樣都是主打用作音樂事務的場地,音效比較起前兩次來得好,不過環境就是很普通的黑房;說得清楚一點(牛津這邊的 O2)更像一個搬空了檯櫈的酒吧。 (: / Lucy’s cutie t-shirt…
-

星期二,聽聽歌:Bear’s Den – Agape
先前提到(按此)在 Daughter 音樂會暖場的其貌不揚合唱團的團隊其實叫 Bear’s Den;說成其貌不揚就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太有一種外表與內心不附的感覺;像美女與野獸的那頭野獸,內心溫柔。 好了,其實除了在當易表演時非常落力滿頭大汗,傻傻間間幹勁十足以致讓人感到一股傻勁以外;在 youtube 看的時候又覺得他們其實倒不是那樣其貌不揚。去除了即場表演時額角的那堆汗,他們其實都只不過是香港的 Dear Jane 吧(又或是 Supper Moment;我大概都分不清楚;但其實我有聽 Dear Jane 唱的《到此為止》),夾 band 唱歌其實不需要 sell 外表的。 讓我動容的是這首 Agape,聽著他們唱 live 的確好感動。 關於 Bear’s Den:https://www.facebook.com/bearsdenmusic 或者可以到這裡免費下載幾首:http://www.musicglue.com/bearsdenmusic/
-

|電影|人生裡頭贏到的永遠比失去的多:《Identity Thief》(2013) ★★★★★
選電影從來都不是我的強項,結果爛片看得多了,人也更無聊。有時卻誤打誤撞遇上好風景,就像我前晚看的《Identity Th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