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處理上最有感受的啟蒙:Piet Mondrian 從寫實走到抽象之間

Piet Mondrian (1872-1944),荷蘭出生的他一直在巴黎和出生處來來往往;從寫實走到抽象就是真實的一部分。

Piet Mondrian 的四棵樹都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從 1908 年的 Evening, Red Tree 開始,步入初見 Cubist paintings 風格的 The Grey Tree (1912),後來另一棵 Flowering Apple Tree (1912)、以及已經不再像樹(也沒有再以樹來名命的)Tableau No. 2/Composition No. VII (1913);都是一路走來的證據。

Piet Mondrian’s Evening, Red Tree (1908)

起初受梵高影響,投入了當時的 Romantic Dutch landscape 的派系之中,那種十七世紀的風格以紅黃藍為主旨的 Evening, Red Tree 滿是沉屈的味道。看來這都是荷蘭畫家畫大自然的風格特徵。

Piet Mondrian’s The Grey Tree (1912)

後來抽象主義的氣氛喚醒了他的意志,換來是一個親立體主義的作品。樹的細節省去了,換成陰沉的調子,空間跟深度遂漸消失不見。

Piet Mondrian’s Flowering Apple Tree (1912)

接著是一幅更抽象的作品,Flowering Apple Tree (1912) 之中,樹的細節通通刪去,只有靜默而慢條斯理的曲線組成的樹的畫面,弧狀成為了最主軸,平靜二維的空間;粗線條拉動情緒。

Piet Mondrian’s Tableau No. 2/Composition No. VIIe (1913)

及後的一棵 Tableau No. 2/Composition No. VII (1913)已經是樹不命名樹的作品(但仍然是樹);超越了立體主義的基本條件,沒有像他人一樣以重而下垂放於底部為重;環環相扣的粗線條配以單向的黃色。

人生要走上什麼的道路才會畫得出四棵完全不一樣的樹呢,我不知道。四年裡頭,都從真實仿模的世界轉到一個抽象的世界裡去。Piet Mondrain 是我對線條處理上最有感受的啟蒙老師。

這四棵樹,都好不一樣。

By Sophia CH.

修讀藝術史、文學研究。喜歡 A 小調卻是個 C 大調女生。 沒事無聊看江戶川亂步,喜歡 Marguerite Duras 和 Charles Baudelaire;太陽下山了,就自顧自地躲在春風沉醉的晚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