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 HKIFF 2012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德國生活 LIFE / TALKS

基於我是個門外漢,所以熱情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好像都輪不到我來撲飛。結果,拿著小本冊子來圈是有的,入場看是沒有的。一向如此。所以,熱情如火的熱情節盛事都只不過是我這個沒情趣的 nerd 窩守在家揀揀揀的獨腳戲,卻沒有機會演下去。

除了杜魯福的《零用錢》和馬田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我一邊看著小本冊子一邊選了很多。最後,只挑三套作小紀錄,純屬反映個人怪異癖好。


  1. 巴黎青樓回憶錄 House of Tolerance (L’Apollonide)
     (2011)  by Bertrand Bonello
    -沒辦法我注定是個停留在過去的人。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是個華麗盛放靡爛年代,巴黎的妓院成就了極終華麗奢華靡爛的盡頭。

  2. 緊張哥玩大左 Best Intentions (Din dragoste cu cele mai bune intentii)
     (2011) by Adrian Sitaru
    -有關恐懼的電影都是我的茶。個人執著沉迷於瘋狂的恐懼和失控之中,就讓電影帶領我們走入心靈的缺失之中。

  3. 浮士德 Faust
     (2011)  by Alexander Sokurov
    -說到出賣自己、出賣靈魂;浮士德的故事永遠都是我腦海之中翻波作浪無限次的不死故事。揮之不去的,又要靠怎的一套來演繹詮釋。

See My Friends’ Pick 伸延閱讀:
Film Shake:第3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 焦點電影 
The Think Silly editorial team:HKIFF 2012

By Sophia CH. 蘇菲蔓

修讀藝術史、文學研究。喜歡 A 小調卻是個 C 大調女生。 沒事無聊看江戶川亂步,喜歡 Marguerite Duras 和 Charles Baudelaire;太陽下山了,就自顧自地躲在春風沉醉的晚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