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香港的飛行時間為 11 小時 35 分鐘

覺得長途機很討厭,朋友說或者試試找個轉機點讓自己小休一兩小時,可是我還是自己無辦法忍耐自己親手再把行程拉得更長。過程必須縮得最短最短,漫無章法的等待都讓人討厭。 British Airways 剛開始加入 Airbus A380 double-deck 雙層飛機往返香港英國,比起坐新品種的興奮我還是更在意於坐新飛機的興奮,帶點小潔癖的我對於新飛機感到異常快樂,機翼坐位行李艙全部都是新束束的那種,touchscreen 手感還非常好! 上機還不知好歹地跑了一轉機場的 NERO 喝咖啡,結果 11 小時 35 分鐘的飛行時間裡我都無法入睡(可本來我是個很能睡的人啊)。上機後嘗試喝過白酒都沒睡得了,電影看了《Blue Jasmine》,好喜歡 Woody Allen 嘮嘮叨叨的對白(我差不多每次都是在飛機上看 Woody Allen 的啊);時間太多還看了很多很多的《Mythbuster》。 來接機的等了又等,我比預定時候還遲了一小時才成功逃出機場。溫度比起英國相差超過二十度,把超級頹廢的我送回家以後我便立即病倒。腸抽筋和嘔吐同時進行,身體很誠實。

[郊遊] 上一場五百年的英國藝術史:Tate Britain

呼,很久沒到博物館了!今次的目的地是從來都沒有到過的 Tate Britain。 British Museum 和 Tate Modern 都是讓你逛一整天都逛不完的博物館,是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種類;相不起荷蘭有些兜一圈就完了的超不實在博物館完全不一樣。這次選擇了一個面積沒那麼大的 Tate Britain;雖說沒有那種讓你走一天然後崩潰的氣勢,卻不是個能夠快步完成的級別。 座落 River Thames 邊旁的 Tate Britain 距離地鐵站比較遠(或者是因為我在 Westminster 站下車的原故?),路過一大堆商業大樓之後就會看得見;旁邊有個漂亮公園,也正在建超豪華全宅。適逢 Tate Britain 正在翻身,外牆都用木板圍好;但一樣照常開放。 由於前往途中肚子餓想吃茶點,就在附近的小 cafe 停下來。不過我提意要到那裡的朋友不用擔心吃食的問題,Tate Britain的 museum cafe 呈半露天模式超級優閒,是吃茶點的好地方啊。 說回 Tate Britain 博物館本身: 除了特別展覽以外,主題都以英國本土的藝術家為主,以年代劃分,按著指示走就可以走進通往這五百年來英國藝術家的不同道路。花費 £1 就有一本印刷精簡的小冊子,裡頭有標示重點作品;能讓大家目標為本的了解英國這五百年來的文化精華。基本上如果認真駐足觀看的話,可以花費一整天。我們逛了大半個下午,也只是挑喜歡的作品看;館方對畫作(或立體展品)的排列別具用心,遁序漸進。 英國的舊派畫作我都算得上是匆匆走過,除了幾張十七、十八世界的 portrait 讓我心動。或者我都算是個迎派的人(或者對於英國畫作的藝術作品來說),都是比較沉醉在二十世紀初開的作品。忽然就好想好像 Woody Allen 的《Midnight in Paris》一樣,讓我跑一趟那個時代就好了。 Left: On the Balcony, 1955 – 1957 by Peter Blake(發現了  Peter…

#英國牛津 #20130226 - The High Table

最近沒有看電影,似乎將一件事情丟下去就會掉了要持續下去的衝動。剛看到香港三月要上映《Woody Allen: A Documentary (2012)》,就忽然想起那次我在飛機看到一半還沒看完。然後才想起我要看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 (2013)》,還有《Lincoln (2012)》。

|電影|明天我們又像昨天一樣的過:《Before Sunrise》(1995) ★★★★☆

《Before Sunrise》日出之前 / 情留半天 / 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Richard Linklater)★★★★☆ IMDb Ratings: 8.0/10 from 73,336 users 終於看了《Before Sunrise》,算得上了在很久以後完成了曾經想要做的事。剛洗澡的時候我在想,嗯,1995 年啊,1995 年的時候,跟我一樣大的少年們正在做什麼呢。那個時候我們還沒讀中學,在小學裡上著沉悶的課,覺得吃飯是無聊事;是那種有意無意地嚷著肚子餓要吃零食的年歲。 2004 年來一套續集《Before Sunset》2013 還會再上一套再續集《Before Midnight》,每九年輪迴一次,多可怕的三重奏。1995 年還沒有極端地流行著手提電話,要是故事轉了在現今科技主導的社會,也許交換了 facebook 就下火車吧(或者用 WeChat 就搖到你了!)。 Celine(Julie Delpy 飾)跟 Jesse(Ethan Hawke 飾)也許在 Vienna 裡能做回最真切的自己,在沒有人認識的國度裡亂闖亂蕩;將熱情一飲而盡。在粉紅色的磁場下,無論是看掌相的神婆又或是寫詩的文藝乞討,都讓他們更相信這種命定。也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轟轟烈烈的主角,誰會在此情此境還不相信自己是浪漫無敵。 滔滔不絕的對話模式讓我想起 Woody Allen,不過我覺得 Woody Allen 的模式比較接受哲學理論課或是人性的矛盾;而這裡放的就是生活的流水帳。這一類對話電影都是我所喜歡的,針著每一句對白,執著每一個字。看電影的時候,我不斷想起《To Rome with Love(2012)》裡面的 Monica。也許他或她都隨身帶著一種很容易讓人喜歡自己的對白,散發那種吸引對方的特質;不需經過時日的磨練,也不經歲月的洗禮,演一場不足二十四小時的戲。但,我總知道我們總願意拿出最大勇氣來相信面前的美好。 But then the morning comes, and we turn back into…

|電影|I am here to fulfill your dreams:《To Rome With Love》愛在羅馬 (2012)

總是有偏見的,我唯有承認。Woody Allen 的電影通常都很對我的口味;或者這是來自我的堅持,又或者是因為我真心喜歡一些東西與事情的時候,通常都不容易改變興動搖-就算動搖,也只不過是動搖而不太會改變-。雖然 “To Rome with Love” 很多都可能只不過是細碎的人生片段;不過電影裡總是會有一兩個角色或甚一兩個細微的情節;特別能夠觸動我的心靈。

電影|Fall into the Rabbit Hole:《Midnight in Paris》情迷午夜巴黎 (2011)

不習慣在看電影前看清楚 casting;所以,最近兩次電影選角都使我很驚喜。一次就是最近在 Melancholia 裡看到自己喜歡的 Charlotte Gainsbourg,另一次在 Midnight in Paris 裡也看到同樣很喜歡的 Carla Bruni(飾演 Rodin Museum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