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2014/08:DAY 1(下)藝術塗鴉小區 Haus Schwarzenberg 以及傳統德國風格餐廳

走進 Haus Schwarzenberg,都是緣份。走過了 Berlin Hackescher Markt 想要轉去 Alexanderplatz 之前就被這個隱隱約約的門框吸引,就在不知道能不能走進去的同時,雙腿就已經被眼前景致吸引前進。柏林真是到處都是塗鴉和貼紙啊,我每次看到那種被貼滿了的牆和燈柱都好想大叫請你們留一兩張給我貼貼吧。

再遊牛津 Ashmolean 博物館 Michael Sullivan中國收藏品一覽後感

如果說我是個悶蛋的話,也許都沒有評論錯誤。因為我實在是那些喜歡某些事物就不能自拔地往下沉溺不止的那類人。「Wake up! Stay with me!」對我來說都不是有效喚醒留住我注意的最好辦法,因為我知道我要沉迷,就不能止住。結果我就成為了那種喜歡在藝術館流澾,閒時看到有新的展品就會跑去朝聖的人。對於那種可以經歷時間流逝卻又不會失去價值的東西,我總是特別上心特別關注特別想要去看一下。

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 Test Run:印刷術交叉字母創作實驗

十一時就到了博物館準備,我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像做藝術的人(當然你其實也不是吧),很多認真的 artist 都穿得很像一個 artist。在博物館裡準備的時候都很興奮,那天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印刷方法以及既有圖案做出不同的字母,也算是字型設計的一種吧。

[牛津][博物館] 「過程」往往比起「結果」來得重要:’TEST RUN’展覽

第一次到 Modern Art Oxford(www.modernartoxford.org.uk),因為我心裡常常覺得太前衛的「藝術」都太深不可測,所以平日我都比較喜歡流連比較讓人感到實在的 The Ashmolean Museum(舊文按此)。

[伯明翰][博物館][創意村] Birmingham(PART 1):如果 Birmingham 是個男生

如果 Birmingham 是個男生,他的格調一定是我所喜歡的!
前陣子才第一次到 Birmingham,到了那邊才頓覺 Oxford 真是一個很小很卻又很集中的地方。向來我們都住在小 town 小城,就是那種很快就可以繞一圍的一種。當然,牛津要繞的話還是需要繞上一陣子的;不過市中心還是兩條大街的那款。

[詩][艾未未展覽][Brooklyn Museum] 從艾未未讀到艾青直到喜歡上艾青

我說魯迅不是我的類型,結果我最終比較喜歡艾青(本名蔣正涵,艾未未的父親)。我說啊,詩人 / 畫家都是我喜歡的角色;他學習過(我也很喜歡的)Pierre-Auguste Renoir 的作畫,然後我在他的《大堰河》一直讀下去,直到喜歡上《馬賽》。

|英國牛津|藝術博物館 Ashmolean What’s on:高度寫實派畫家 Malcolm Morley

抬頭看著雲片飄得很快,時間同樣過得很快;忽然之間,便是三月。
那晚在 Oxford Playhouse 看完《Dial M for Murder》(舊文按此)後在漆黑之中瞄到對面 Ashmolean 博物館掛著 Paul Cézanne 的海報,是 Paul Cézanne 啊我最愛之一的 Paul Cézanne 啊!

“Les Fleurs du mal” - 014 瑪麗醫院上落小巴

大雨滂沱,回來香港以後都沒下過像這樣一樣大的雨。風刮得狠,雨粒大;我拿了家裡最硬固最硬淨的一把長傘就衝出去。下午二時的天空灰得將世界上的朝氣都抹掉一樣。在大雨的灣仔截不到的士(那個 spot 似乎永遠都很難截車,而我卻每次都在那裡等候可能可以停下來的的士),向警察(還是保安)問路,前面就是直上瑪麗醫院的小巴站。

[意大利 / 博物館] 2013/09 初秋米蘭漫遊 19:包括很多大型立體展覽的 Gallerie di Piazza Scala 博物館

在寫遊記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在旅行當中都是一直在往博物院裡攢,又或是在雙雙在街道上萬無目的的遊蕩,尋找奇怪的角落,和隱蔽的小店。

[意大利 / 博物館] 2013/09 初秋米蘭漫遊 13:夜遊 Museo del Novecento

到達米蘭以後一直都逛過沒停,都市的魅力太吸引,人來人往像個沒能停下來的萬花筒。從大教堂到名店區次間穿梭,還路過中間的一個圖書館。

[郊遊] 上一場五百年的英國藝術史:Tate Britain

呼,很久沒到博物館了!今次的目的地是從來都沒有到過的 Tate Britain。 British Museum 和 Tate Modern 都是讓你逛一整天都逛不完的博物館,是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種類;相不起荷蘭有些兜一圈就完了的超不實在博物館完全不一樣。這次選擇了一個面積沒那麼大的 Tate Britain;雖說沒有那種讓你走一天然後崩潰的氣勢,卻不是個能夠快步完成的級別。 座落 River Thames 邊旁的 Tate Britain 距離地鐵站比較遠(或者是因為我在 Westminster 站下車的原故?),路過一大堆商業大樓之後就會看得見;旁邊有個漂亮公園,也正在建超豪華全宅。適逢 Tate Britain 正在翻身,外牆都用木板圍好;但一樣照常開放。 由於前往途中肚子餓想吃茶點,就在附近的小 cafe 停下來。不過我提意要到那裡的朋友不用擔心吃食的問題,Tate Britain的 museum cafe 呈半露天模式超級優閒,是吃茶點的好地方啊。 說回 Tate Britain 博物館本身: 除了特別展覽以外,主題都以英國本土的藝術家為主,以年代劃分,按著指示走就可以走進通往這五百年來英國藝術家的不同道路。花費 £1 就有一本印刷精簡的小冊子,裡頭有標示重點作品;能讓大家目標為本的了解英國這五百年來的文化精華。基本上如果認真駐足觀看的話,可以花費一整天。我們逛了大半個下午,也只是挑喜歡的作品看;館方對畫作(或立體展品)的排列別具用心,遁序漸進。 英國的舊派畫作我都算得上是匆匆走過,除了幾張十七、十八世界的 portrait 讓我心動。或者我都算是個迎派的人(或者對於英國畫作的藝術作品來說),都是比較沉醉在二十世紀初開的作品。忽然就好想好像 Woody Allen 的《Midnight in Paris》一樣,讓我跑一趟那個時代就好了。 Left: On the Balcony, 1955 – 1957 by Peter Blake(發現了  Peter…

牛津裡我最喜愛的博物館 - Pitt Rivers Museum

牛津的盛夏,超級熱鬧。比較起以往經歷那個非常濫情的阿姆斯特丹和長年水洩不通的倫敦,這裡卻多了一群來過暑假學英文的交流學生團;非常洶湧。

#英國牛津 The Ashmolean Museum 與 Camille Pissarro

一連十日的聖誕新年大假讓我們放得份開份舒暢悠閒,除了懶洋洋的待在家裡煮食、讀書、看電影和動漫(上文提及的《Deadman Wonderland》),外出喝咖啡和走動以外,最有建設的事莫過於到 The Ashmolean Museum 一遊。 Ashmolean Museum 比我想像中還要大一點,就在百貨公司後面,Randolph Hotel 對面;地利位置非常方便。內藏展品很多,就從 3000 BC 時期開始直到二十世紀,從文物、雕塑、錢幣、樂器以及畫作也一應俱全;中國、日本、古羅馬、Iraq、法國、英國、荷蘭等等的作品都包括在內。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集百家之大成的博物館,什麼類型的歷史都置身其中。 雖說這種包羅萬有的博物館不像專門又獨立的博物館一樣專注而細膩,但算得上厲害的是這裡也有 Pablo Picasso、Vincent van Gogh、Henri Matisse 等的畫作,也有收藏了不少非常完好的 English Guitar。不定期的特別展覽廳還有展出日本作家的作品,算得上多采多姿吧。 這次讓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是來自 Danish 的 Camille Pissarro,大部分畫作都很對我的口味。值得一記的是,Ashmolean 也有收藏他女兒的作品,不過他女兒仿效他畫風所創作的作品我就不太喜歡了。 由於博物館不好拍照的關係,唯有在網上找來幾張作品。以下兩張都不能在 Ashmolean 找到的,不過很喜歡就是了。第一張是他的三兒子 Félix,可惜的是漂亮的男生都是短命的,二十三歲就死於肺結核。第二張則是 Voisins 村莊的入口,顏色柔和豐富。 Portrait of Félix Pissarro (1881), oil on canvas Dorfeingang von Voisins (1892), oil on canvas The Ashmolean Museum Free Admission ADD: Ashmolean Museum…

#德國慕尼黑 CHAPTER 8(Munich, Germany)消失的博物館

目的地是 Lenbachhaus。是在 Munich Hbf 正門的那個 information center 拿了該區博物館大全的 leaflet 後決定去的(其實知道當天博物館閉館,但由於路經此地就打算先去打探一下它的真章,明天再訪)。Leaflet 上清楚列明地點和博物館大致上的展藏,只是我到達的時候竟然找不到博物館。 了地圖上的位置後發現變成上圖的建築範圍,我在懷疑是不是有什麼出錯的時候看到左邊有個小型三角形的,類似臨時搭建的小膠屋,看進去裡面似乎是一個 museum shop。鄰近有一個地下鐵路站,入口附近有 Lenbachhaus 的字樣,走下去看看(同時心想到底會不會是地下博物館)。結果從關了的門看到的是一排的 locker,既不像博物館的入口,而照道理看來那裡的面積也不夠大成為一個博物館。 失望地離開,也錯敗了明天的行程計劃。及後一天到 Lenbachhaus 的網頁看到它們得到政府的支助擴建,而地下的支館通常只會在有特別展覽才會使用。可是,網頁上沒有列明擴建的工程會否/何時閉館(?)也沒有說明展覽暫停(?)只是在新聞處寫上成功得到支助可以進行修築等等。是我找錯地方嗎?可是在 google map 和博物館網頁看到的圖片資訊來說明的話,博物館應該變成地盤了。 到底 Lenbachhaus 是不是有另一個正確的秘密位置?知道的朋友就請通知一下。 -29 October 2010

[Art] 走進香港國際藝術展 ART HK 2012(2)

預先走進 ARTHK12 的好處是人流少,好讓你慢慢的左穿右插翻來覆去;而壞處則是有些角落還沒有準備妥當。還好的是喜歡的東西都能讓你駐足觀看,走得近近的呆在前面。 以真實相片和繒畫結合,畫在報紙上的作品。 放進了比考樽口大的球體。 是艾未未的瓷製西瓜。那個時候艾未未做了二十個差不多一樣的假西瓜,這就是其中一個。如果還記得,Comme des Garcons 2009 的 Thanks to Ai Wei Wei t-shirt。 在小箱子中的未來士兵。 另一個艾未未的作品。圍繞的是汶川大地震的受害者,結合了官方文獻和死者名單的作品。 伸延閱讀:走進香港國際藝術展 ART HK 2012(1)

[Art] 走進香港國際藝術展 ART HK 2012(1)

才第一次真正踏足 ART HK,覺得自己真的 outdated 了。原來已經是第五屆,表面上走走笛笛的有幾個年頭不在香港,著實自己是個文化沙漠,五年來也沒有甫走進去翻過一轉。Hong Kong Internetional Art Fair(ARTHK)身為亞洲最大至的藝術展,主要展出的都是比較新派、當代的藝術品。在會議展覽中心的會場有不少名氣不差的作品;當中包括 POP ART 大師 Andy Warhol,不過大部分都是二十人世紀(尤其是 2011、2012 近一兩年)的新品創作。 對我來說,新派的作品對我沒有太多化學作用;不是不喜歡,只是未能帶動我的情緒。似乎,我還是喜歡舊派。或者我心目中的舊派還沒算得上是完完全全的舊派;我只不過是喜歡十九世紀,或是甚至是幾百年前的世紀畫作。橫衝直撞的在 art fair 亂走幾圈,preview 的人流不多,看得也自在。這裡的是以 gallery(也有以雜誌為分隔的)的型式來參展,一個個畫廊的劃分,你大可以拿著酒,跟三五知己聊著逛;比博物館自由自在得多。 這就是 art fair 與 museum 的不同之處,只是我喜歡將它們拿來比較。 基於是按 gallery 來畫分,所以沒有博物館一樣的統一,也沒有出處的介紹創作的原因之類的描述;也沒有博物館一樣的整理。不過也當然,按 gallery 擺放,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個畫廊也有自己的一套風格,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雜誌不同畫廊也對藝術品有不同的審美觀;也好證明世界的切割面也真的有很多。 除了簡單平面的畫作以外,會場當中也有不用立體的裝飾藝術品,也有以音樂為主的、短片的、加入電腦動畫元素的應有盡有。 Opening Day: Wednesday 16 May 14:00 – 17:00 Collectors’ Preview (By Invitation Only) 17:00 – 21:00 Vernissage (By Invitation or Pre-booked Tickets Only) General Opening:…

|西班牙|Barcelona, Spain: 7 在吃西班牙海鮮炒飯 @ Flamant Restaurant / JUNE JULY 2010

Història de Catalunya 還欠一個特別展覽廳沒走,那好像是關於什麼或是什麼的;我就是在買票的時沒說明要去那一個,結果我就只得到二樓及三樓的貼紙和門票,就是這樣怕麻煩沒有回頭再買多一張走到一樓的票;反正我跟那個特別展覽館沒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