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ly Listening:《The Haunted Man》Bat for Lashes

對 Bat for Lashes 的認識不多,只覺得她是種怪氣的女生。沒有正統顛倒眾生的五官,也沒有讓人覺得崇敬的秀麗氣質。沒緊要,我覺得她夠趣怪就好了。當我們覺得她可能會是英倫的後起之秀的時候,後知後覺的我們才發現原來她已經唱了很多年(卻沒有大紅大紫)。《The Haunted Man》中的 “Laura” 是最近都在重複聽的一支單曲。簡單而真實的聲線讓我覺得她是世紀裡的清泉,何況在這二十一世紀裡很多歌都沒有很耐聽的世紀裡,有個唱起來讓你覺得真空了的歌手,也是難得的。新人獎似乎拿過不少,有沒有辦法在不太年輕的情況下繼續脫穎而出得到世俗的寵愛還是需要靠點運氣吧。 The Haunted Man – Bat for Lashes, get it via iTunes.

悼.也斯 - 要怎去接受這是道別的一種

要怎樣選擇不道別。我就連一句一路好走都說不出來。誰都說你到了沒有痛苦的另一個新世界,或者真是這樣的,你現在很好很好很好,不過我還未能接受這是道別的一種。或者我還嫩,我不能接受失去(這個時候你或者會笑著說要接受要放低,拿著不放到頭來什麼都得不到),可是怎去叫我們接受有種別離是永遠不會、不會再見。 我發覺你比誰都喜歡這個世界。這樣美好不美好呢,你常說,你說只要自己覺得美好就好了。 每次見你你總是一臉笑容,強而有力的笑容;多感染我們,多感染世界。我常常感激可以遇上一個讓我打開心裡大門的良師。畢業後我去了荷蘭,那個時候的文學課跟香港的很不一樣。你叫兆昌給我送來兩本你的詩,我在荷蘭的太陽下讀你的詩。你說要我可以將另外一本送給同樣喜歡詩的荷蘭大學同學。嗯,我在心裡說捨不得。 回來香港探你,你請我喝茶。很多時候我們都談畫,你說文學是什麼,你說文學的表達是所有。我們聊到 Edvard Munch,說到那三個女人的畫。我們笑,我們笑人們像你像我像所有人總是會經過喜歡 Edvard Munch 的啟蒙時期。你叫我讀《Rembrandt’s Hat》,我還沒讀。這些年來,我在荷蘭讀過很多關於 Rembrandt 的畫作和事跡。那時候,我在 Rembrandt 出生的 Leiden 讀大學,走過了很多次那邊的長街;我告訴你那邊的指導老師總是喜歡我讀魯迅。 那次我跟你說回來香港一年覺得風塵味很重,商業味太濃;你問我還有沒有寫作,你說我一定還要寫作。我到牛津去,你說到了那邊一樣要寫作,就寫那邊吧,你說,寫英國,你說。最後一次見你(不要被物質和商業掩蓋 - 也斯@利物浦雙年展教育講座)是來英國前的一星期,坐在演講廳的你消瘦了很多;我在人群之中,我多怕你不再認得我。你說我多了點少了點還是同一個模樣,我才放心。 我還沒讀《Rembrandt’s Hat》,我還沒回電郵,我說我三月回港放自己一個小假;你說我們要去喝茶。怎麼原來一直所說的身體健康根本毫無半分作用,到底我們要怎去接受這是告別的一種。 我們除了難過,還剩下什麼。 那我還沒回覆的電郵呢,到底誰可以告訴我,還可寄往那裡去。

關於 “Odessa Steps” 以及 Francis Bacon 所帶來的 Human Scream

Battleship Potemkin 是 1925 年 Sergei Eisenstein 所拍攝的一套前蘇聯黑白電影,據說當中 “Odessa Steps”(按此收看,預先警告,內容頗為殘忍可佈)的一幕是蒙太奇的始祖。經典的暴走、人踩人、屠殺、驚嚇、暴力的影像成了 Francis Bacon 畫作的催化劑,無論是前者(Sergei Eisenstein 的電影)又或是後者(Francis Bacon 的畫作)都給我帶來極大的心理震撼。身為 Expressionist 的 Bacon 說過 “painting is the pattern of one’s own nervous system being projected on canvas.”,除了 Edvard Munch 的 The Scream (1893) 以外,受 Vincent van Gogh 的對情感表達的影響;Bacon 就成就了以 human scream 為主題的畫作。 或許我已經長大,又或是已經度過了 Edvard Munch 的啟蒙時期好久。那時讀 art history 寫一份關於…

Hitfix 選出 20 Worst Films of 2012

年尾的總是總結的時候,剛剛從腸光男孩躁鬱症那邊看到 Hitfix 選出 20 Worst Films of 2012。年度爛片,有兩套我竟然就是看過了;包括是《The Watch(讀後感)》以及《Gone(讀後感)》,個人認為《Gone》實際上沒有《The Watch》般爛。另外,我亦有打算過看-最終因為看到評價太差而沒看-《Chernobyl Diaries》,O-M-G,它是第二位啊!若果要我選出三套本年度我最喜歡的電影,排名不分先後: Cockney vs Zombies|劫匪與僵屍 / 倫敦佬對抗活死人(2012,Matthias Hoene)★★★★★ Looper|時凶獵殺 / 環形使者 / 迴路殺手(2012,Rian Johnson)★★★★☆ Moonrise Kingdom|小學雞私奔記 / 月升王國(2012,Wes Anderson)★★★★★ Chronicle|奪命異能(2012, Josh Trank)★★★★★ 20 Worst Films of 2012 仔細名單如下: Piranha 3DD|變種食人鯧 / 裸名水世界 / 食人魚 Chernobyl Diaries|切爾諾貝爾屠亡實錄 / 切爾諾貝爾日記 Ghost Rider: Spirit of Vengeance|幽靈車神 3D / 靈魂戰車 2:復仇時刻…

你一定會認得他(的頭髮):King Charles

近來另一個讓我熱切地產生興趣的個體是這個,King Charles。雖然還沒有那種一見就愛上的對味外表,不過我還是喜歡他散發出的那種淡淡的古典氣質;讓他擔當十八世紀的將軍或皇族就最好不過。懂得彈奏鋼琴、結他和 cello;也會拍攝搞鬼的音樂錄像;已經足以構成讓我喜歡的原因。 他不是那種當紅的音樂人,音樂會入場卷也只賣 10 鎊。唱片在五月推出,名為 Loveblood(you can get it via iTunes, click here);沒有非凡的外表,不過他的那座頭髮就是最好的相認標記。嗯,我覺得上面的 video 很好看。 http://kingcharles-music.com/

|電影|Love Can Surprise You:《La délicatesse》(2011)★★★★☆

電影談及的是一個本來擁有美好生活新婚婦人喪失丈夫後如何重新建立自己的故事。發生在法國人身上的愛情故事一如我們想像中浪漫,開場首二十分鐘已經完全交待 Nathalie(Audrey Tautou)跟丈夫認識、結合與生離死別的經過;重新變回一個人的 Nathalie 的生活悲憫可憐,

|電影|Who is Fairest of Them All:《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2012) ★★★☆☆

《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白雪公主之魔幻復仇記 / 白雪公主與獵人(2012,Rupert Sanders)★★★☆☆ IMDb Ratings: 6.3/10 from 108,893 users 童話故事的新譯版,主角從公主換成女皇,王子不是青梅竹馬的玩伴,而是中途殺出的獵人。 故事大綱我大約都喜歡,反傳統的故事內容很刺激。不過(1)氣場好大而且常常狂怒的女皇被下了什麼咒以及(2)為什麼白雪公主的 true love 是獵人先生而不是 William 卻沒有怎樣的交待。Well,我明白 William 不是王子也不一定要是他;只是,公主不是才不過剛主動的親過 William 麼。電影完了以段,整個思緒都被痛苦的糾纏著不能鬆綁;完全犯不著頭腦來解答。 值得一說的是我又認不出雷神啊!

|電影|明天我們又像昨天一樣的過:《Before Sunrise》(1995) ★★★★☆

《Before Sunrise》日出之前 / 情留半天 / 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Richard Linklater)★★★★☆ IMDb Ratings: 8.0/10 from 73,336 users 終於看了《Before Sunrise》,算得上了在很久以後完成了曾經想要做的事。剛洗澡的時候我在想,嗯,1995 年啊,1995 年的時候,跟我一樣大的少年們正在做什麼呢。那個時候我們還沒讀中學,在小學裡上著沉悶的課,覺得吃飯是無聊事;是那種有意無意地嚷著肚子餓要吃零食的年歲。 2004 年來一套續集《Before Sunset》2013 還會再上一套再續集《Before Midnight》,每九年輪迴一次,多可怕的三重奏。1995 年還沒有極端地流行著手提電話,要是故事轉了在現今科技主導的社會,也許交換了 facebook 就下火車吧(或者用 WeChat 就搖到你了!)。 Celine(Julie Delpy 飾)跟 Jesse(Ethan Hawke 飾)也許在 Vienna 裡能做回最真切的自己,在沒有人認識的國度裡亂闖亂蕩;將熱情一飲而盡。在粉紅色的磁場下,無論是看掌相的神婆又或是寫詩的文藝乞討,都讓他們更相信這種命定。也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轟轟烈烈的主角,誰會在此情此境還不相信自己是浪漫無敵。 滔滔不絕的對話模式讓我想起 Woody Allen,不過我覺得 Woody Allen 的模式比較接受哲學理論課或是人性的矛盾;而這裡放的就是生活的流水帳。這一類對話電影都是我所喜歡的,針著每一句對白,執著每一個字。看電影的時候,我不斷想起《To Rome with Love(2012)》裡面的 Monica。也許他或她都隨身帶著一種很容易讓人喜歡自己的對白,散發那種吸引對方的特質;不需經過時日的磨練,也不經歲月的洗禮,演一場不足二十四小時的戲。但,我總知道我們總願意拿出最大勇氣來相信面前的美好。 But then the morning comes, and we turn back into…

可愛趣怪的女生 Lucy Rose《Like I Used To》

跟 Bombay Bicycle Club 的 Jack Steadman 是好朋友的 Lucy Rose,除了擁有不矯揉造作的聲音,也有一種讓你樂得高興的本能。關於以上一個趣怪的 “Bike” MV,“I think the best bit is every time she’s supposed to look hard she’s clearly trying her hardest not to laugh :) ”,youtube 裡的這個 comment 讓我最有同感。 當然,要看她的看家搞笑本色,可以看 “Middle of the Bed”。 晚飯的時候,我們也正在聽她的首張個人專輯《Like I Used To》。 Like I Used To (Deluxe Edition) – Lucy Rose, get…

|電影|王晶類的喜劇《The Green Hornet》 (2011) ★★★☆☆

The Green Hornet|青蜂俠(2011,Michel Gondry)★★★☆☆ IMDb Ratings: 6.0/10 from 85,900 users 終於,看了《青蜂俠》。一來是因為《We Bought a Zoo》以及《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太煽情的讓我覺得人生幾許無常-我就連《UP》也看得感動連連似乎有種必須讓眼淚流下來的必要-。話說這些片子一邊勵志的同時一邊叫人悲從中來。我再也不想多在二十多歲的缺口去想像人生是個必要的倒數,讓身邊的人一個個的從真實的存在變成回憶的部分。所以,我決定要看超人片(有關係的嗎?)。 基本上大部分的超人片都看過了,就連《Fantastic Four》也無例外。結果,世界只剩下我不熟悉的《Green Latern》以及一直都帶有期待的《The Green Hornet》。 《綠燈俠》就沒有什麼特別好說的地方,重點一就是我這個不太認人的性格-如果你有看慣的話也應該很清楚不認人的嚴重程度-竟然一眼就認出了 Blake Lively,重點二就是那個很龐大的怪物竟然被秒殺;當然我明白故事的重點不是這裡,不過這個殺敵的結局也似乎有點太遜。 《青蜂俠》上映當時似乎清一色被認定為爛蕃茄的首選,買票進場的一就是被指成周杰倫的粉絲,一就是被指成看爛片的傻瓜。不過我那份一直都很想看《青蜂俠》的心也一直沒有被熄滅,況且也斯老師也說這是不錯一看的電影,人物描繪的部分也出色。 好了!簡單來說是一套王晶系的外語片。其實也是有跡可尋的,王晶的電影-國米當成經典再經典追崇的一類-也是從舊式西洋笑片啟發而來的;看一套國外版的王晶電影,也是不錯的消遣選擇。可能是 Green Latern 都比不上 Kato 造的 Black Beauty Series,兩套我會打成三星的電影,我弱弱的說:都是《青蜂俠》技性一籌。況且電影導演 Michel Gondry 本身是個很能玩的人,對於個體性格的本身我還是會額外打分的。

正在讀:《The Perk of Being a Wallflower》by Stephen Chbosky

好友 KWL 給我傳來《The Perk of Being a Wallflower》,書的封面是一大片黃以及一張下半生的黑白照:是穿了西褲的一雙腿。比起最 classic 的封面,我較喜歡卡式帶的這款。 書看了幾章才知道是香港剛上映過的《少年自讀日記》,口碑不錯的同名電影《The Perk of Being a Wallflower》。作者是 Stephen Chbosky,我對他毫不認識;這枚在 1999 年推出的小說,就在拍成了電影以後成為了熱話。書寫得很好,先幾小章節就已經給我動魄的恍惚少年心情。從 Charlie 以無名氏方法寫的信開始,一章一章地跟 dear friend 說他的生活與成長。 那時候我們學習文本與電影的對照與分別,改寫的企圖與拍成的結果。回顧從前,我似乎總是很少看從小說改篇的電影;除了立即浮現眼前的《半生緣》以外,我似乎都沒有很留意從小說改成的影像故事。看一本書總不及寫一本書來得花費年月,拍一套電影總是耗費了許多人的許多年月。如果我擁有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我決定接受那些好與不好的故事與情節;這次就讓我看把書先讀完,再去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