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40117 快樂的時候很快樂,平淡的時候就發展成悲哀



曾經有一段時候我覺得自己有點抑鬱。都不是很典型地食欲不振的一類,也不是完全沒有動機去前進的一類(所以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抑鬱吧);我就只不過覺得面前很多事都或多或少變得很頹廢。那種感覺其實很難說明,就像眼睛裝上一個灰階的 filter。有陽光的時候我是高興的;但一旦沒晴天了,我就好像若有所失。那是天氣惹的禍,我曾經這樣地認為(但現在豁然開朗了,陰天也沒覺得有問題)。那個時候的自己很極端,雞毛蒜皮的事都要討厭得像整個世界都要掉下來一樣,情緒控制很差勁,快樂的時候很快樂,平淡的時候就發展成悲哀。

有時候覺得空間是個困局,想要走出這個無形無狀的枷鎖;覺得社會很糟糕,無以命狀的世界很混亂。回想自己性格的養成,想像自己怎樣的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

忽然,悲哀又過去。我甚至沒有去嘗試理解自己的缺點和盲點,也沒有好好的調理喜怒哀樂的節奏。就是忽然之間,那些長著缺陷的東西忽然就遠去了;就像黑夜降臨以後太陽又再度回來,我又回到從前一樣。聽快樂的歌,就像從來都沒悲哀過的一樣。

看 Alice Munro 所寫的短篇小說集《逃離》,那一連串關於出走的故事。我的進度超級慢,好不容易才消化了兩個故事。然後我淡淡地發現,有時候所謂的逃離都不是實實在在腳踏實地的一樣,而是形式上的突破。每個人雙腿上都有自己的鎖鏈,有些人的雙腿扣得比較緊,有些人的雙腿扣得鬆一點;都沒緊要,那條你想要走的路你勇敢向前。不要理會誰怎看自己,自己承認自己徹頭徹尾是一個怪人就好了。我常常想要去紋身,卻沒有真實的印證實到自己最想要紋什麼(圖案和文字我都有預想了,如果它們都在心裡一直沒變的話或者某年某月我就會去實踐);偷偷的告訴你,我想在手上畫一個有缺口的圓,粗線條的圓。

說到《逃離》,我沒想到那是個輕小說。一點諾貝爾文學獎的份量感都沒有,讀起來很輕鬆。還記得高行健的《靈山》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年,我拿著書讀了幾節,覺得不了解。內容忘了,只記得印象裡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書都很沉悶。去年年尾,朋友R 在電郵中提及《逃離》;我就義無反顧的找來看;沒想到諾貝爾文學獎一詞忽爾在我腦海裡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就像我在看《百年孤寂》看到親近的世界一樣。

By Sophia CH.

修讀藝術史、文學研究。喜歡 A 小調卻是個 C 大調女生。 沒事無聊看江戶川亂步,喜歡 Marguerite Duras 和 Charles Baudelaire;太陽下山了,就自顧自地躲在春風沉醉的晚上。

2 comments

  1. Know exactly what you mean and understand how you feel! I feel the same way all the time in the UK and occasionally in HK. Hope you are feeling better now. Spring is not far and the flowers will be blooming soon!

    1. 嗯嗯,好期待春暖花開!下次情緒不穩的時候一定要深信,只要踫對叮一下逃出來的方法,必然會豁然開朗。

Leave a Reply to Sophia CH.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