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是你所選擇的話:《Savages》(2012) ★★★★☆ (下)

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偷天毒犯 / 野蠻人 / 野蠻告白(2012, Oliver Stone)★★★★☆ IMDb Ratings: 6.5/10 from 61,123 users 前文:|電影|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 (2012) ★★★★☆ (上) (以下可能劇透) 兩個大男孩千辛萬苦都要將那個一起 share 共享的 Ophelia 營救。前半部 Chon 已經說過,將那支鎗放到口裡並不是你敢做的事;為的並不只是救 O,只是不願意看到 Ben 喜歡的 O 就此落在壞人手中,也不能將正常人生的 Ben 墜入擺支鎗入口的的恐懼當中。我說啊,他們三中當中就是有 boy love,通透的 Elena 一早就點明了是不是。 信任問題、道德問題;充滿背叛、黑暗。大毒梟的得力手下背叛了她跟別個認頭大佬合作去;兩男一女的愛情到是混亂的 3P 和 boy love;警察貪污;家庭問題;暴力、動搖……以及一切虛情假意。其實要站在那一邊幹什麼事,畫出怎樣的一種人生色彩到底是不是自己有能力去選擇的事;這都是電影從頭到尾帶出的問題。有時,或者就像警察先生說的一樣:你的道路並沒有左拐和右拐,只得繼續往前。嗯,原來世界是這樣的,無論你明不明白。 第一個結局裡,所有人都死掉了,這種失去的痛苦都讓你覺得絕望。不過,要記住,第二個似乎是 happy ending 的結局才是叫世界更絕望。壞人沒死掉,貪污的警察查成案當了英雄、壞蛋殺手都組成了新的犯毒集團,毒販被警訪偽稱作仗臥底無罪釋放。有罪的人逃之夭夭,壞蛋還是處處、滿是黑幕和偏差的世界才是更絕望吧。 沒有完好的人,充斥的是謊言和背叛,裝模作樣說到底只為了自己的解脫。  伸延閱讀: 我所看過的所有電影歐美劇集 |電影|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 (2012) ★★★★☆ (上)

|電影|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 (2012) ★★★★☆ (上)

The Ophelia,悲劇女主角:Savages|偷天毒犯 / 野蠻人 / 野蠻告白(2012, Oliver Stone)★★★★☆ IMDb Ratings: 6.5/10 from 61,123 users 打開《Savages》影碟的時候已經是夜深;這是我第一次看 Oliver Stone 的電影。裡頭有我不太喜歡的 Blake Lively(整場戲我差不多都想將她鼻旁的墨親手抓下來);以及很討我喜歡,拍過《Kick-Ass》的 Aaron Johnson。 內容講述一對從事毒品製作與買賣好兄弟,拒絕了大毒梟的合作提意;結果兩人深愛的女孩被對方綁架。兩個大男孩併命地以各種危險的方或賺取金錢以換回女孩性命;展開一場對抗追逐戰。 片頭是一斷長讀白,奇妙而胡弄玄虚的對白忽爾讓我覺得片子會是怪誕瘋狂的一類。起初還差點給我厭惡的感覺,結果看到一半我倒慢慢喜歡這部電影。《Savages》是一套充滿性愛(3P)、暴力、黑幫、毒品(大麻)、軍火、綁架、金錢掛帥的電影;配上那些將人頭整個割下來的畫面,就已經足夠讓它成為 cult cult 地的片子吧。《Savages》以剛被選為最擁有性感雙腿的 Blake Lively 演的 O,Ophelia 為重心,串聯兩個性格南轅北轍的大男孩;以愛情(分享的愛/得不到的愛);佔有/被佔有作主線發展的故事。 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已經出現很多極為唯美的畫面;色彩濃,感覺強烈激動的調子。墜落和內心的空虛都是片中一一強調的事,缺乏母愛的 Ophelia、殺人後感到空虛的 Chon(Taylor Kitsch 飾),被子女離棄的 Elena(Salma Hayek 飾,演得超好),缺乏家庭而只愛投進愛情的女兒(前後兩個),只懂得用暴力去解決問題的殺手,只能妥協的殺手太太,太 sensitive 卻找不住自己個性的殺手助手小男孩,以及為了金錢出賣自己工作的警察先生。 正面的人就只得 Ben(Aaron Johnson 飾)這個大男孩,結果都交錯地墜入了再也跳不出來的圈圈之中。雖然沒殺人,但惺味的血沾了滿臉又能怎樣回頭呢。人生裡有幾多決定了以後就沒能回頭的事,你選了這樣的一條路,走了一半,妄想能找到回去的道路麼;這裡告訴你除了嘔吐以外什麼都不可以。當中,人生閱歷最多的 Elena 告訴你:「They must love each other more than you,…

#20130529 - 那個所有人都認為是對的世界

讀江戶川亂步的小說已經到達了一個不能自拔的境界。雖然,有時還想要讀一下艾倫坡的來對應一下,又或者是來反一個高潮。但江戶川亂步就是佔了我的腦海。現在正在讀《地獄的滑稽大師》,又來一個讓人不停讀下去的長篇。天陰陰的時候,讀這種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最好。

FEEDLY Finally.

那個時候 Google Reader 說不玩了,倒是讓人感到驚訝的。畢竟都用上了數不清的歲月,那個亂七八糟的 Google Reader 擠倒了幾多幾多的過去和紀錄。當然,亂七八糟是自己的事;一直也想好好整理一下。刪去不看的、好好的歸類、清理門戶;卻一直沒有實行。結果,Google Reader 的引退就成就了打掃 subscription 之路。 那個不太懂說中文的大男孩一早就向我推薦了 Feedly,我們一起在工作室的時候,男生們都全部在用 Feedly 了;只是沒有死到臨頭我也沒有空閒去轉換一個新 system。現在,Feedly 接管將會變成無主孤魂的 Google Reader 用戶,萬無一失地接棒提供無縫轉移服務,算是夠萬全了吧。不過,當中 tag 跟 folder 的設換似乎有點問題,回到 google reader 看一下發現更是亂糟糟(沒關係吧,也不會再回到那裡了)。 轉換的初期還是不習慣的,一星期過去,忽爾又覺得 Feedly 那種超清涼的版面才趕得上世紀(google reader 對比之下也有點太 old school);而且整理條目來得極為方便而有效率。還有一點比較喜歡的是:瀏覽器右下方會出現 Feedly mini 懸浮圖示,點擊可以即時加入訂閱(以及分享到各個社交網站等功能)。 啊,不出去走走也真的不懂得世界之大與美好。

#英國牛津 #20130528 - 盡情享受太陽之下的時光 @St John’s College

On me: Vintage Denim Jacket from Urban Outfitters, River Island Maxi Dress, 3.1 Phillip Lim Bag & Shoes from Primark. 原來這邊的天氣挺難適應,風吹過來還是有寒意,早晚還是十度(或以下);所以每每一有太陽我就爭取時候往外跑,跑到那裡都好。穿過了熱切又人多的大街,跑到另一所書院。St John’s College 是個靜俏俏的地方,有個不錯的大花園,是除了草地還有很多不同種類花兒的那種花園。可以在那裡找個平地 picnic 也可以跟他們一樣來個日光浴;盡情享受太陽之下的時光。是個隨便找個果實就可以嬉戲的地方。 花了兩個下午讀完了江戶川亂步的《人豹》;那些虛構卻又纏綿的故事,算是個不算太長的長篇。關於“歌舞假面”的年代,假具下惶惑的年代,是個緊湊的故事。 對了,頭髮的顏色現在愈來愈淺,終於決定了脫離那個啡黑的年代。還想說的是,向來都不喜歡風信子的味道,覺得太濃烈了,怎麼都不喜歡。結果最近發現不是全部風信子都有氣味的,有些是靜靜的呆著。就像上面屋外的那棵樹上的那種,雖然我不清楚是不是都等於地上種出來的風信子;但它們就是沒味道的。屋外有白色和紫紅色兩種,我都喜歡。 St John’s College ADD: St. Giles, Oxford OX1 3JP, United Kingdom Tel: 01865 277300 http://www.sjc.ox.ac.uk/ View Larger Map

唱機正在播:She & Him – Volume 3

把 She & Him 的 Volume 3 放到 iTunes 裡的時候,就自動的排列於 Volume 1 跟 Volume 2 後面。 都有一段日子沒有聽 Zooey Deschanel 唱歌了,沒有期待她推新唱片。她就像忽然消失了的一樣。最近新專輯推出了,拿在手又在聽。沒錯每次都一樣想起了 Joseph Gordon-Levitt,JGL 的電影愈拍愈多,已經開始進入不同狀態的演繹。Zooey Deschanel 還是一樣唱著自己喜歡的歌,從前她似乎多變一點,還會染個金髮裝個 blonde 換換口味;現在似乎她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線;一貫的聲線,一異的曲風,一樣沒變的復古歌姬模樣。 She & Him- I Could’ve Been Your Girl 熟悉的聲音在耳邊轉啊轉,為陰晴不定的天氣帶來好心情。(但我還得坦白承認,女孩子還是比較迷 Joseph Gordon-Levitt 多點。)

|好物推薦|溫和而高效能的卸妝油:Thann Rice Bran Cleansing Oil

有人問到先前提過的幾款卸妝油(shu uemura Cleansing Oil 以及 Bobbi Brown Soothing Cleansing Oil)其實會不會對敏感性皮膚有過敏反應。我自己覺得兩者都是挺溫和又徹底卸妝的配方,自己算是個容易敏感的人,但也覺得它們挺好用。

太喜歡穿布鞋了:Vans Fall 2013 Exclusive Sneak Peek

太喜歡穿布鞋了,不過在來了英國以後,發覺大家都好喜歡 Nike。或者是 sneaker 的風氣太流行,也沒有很多人穿布鞋。又或者是這個小城有點太老氣斯文了,大家都要裝裝帥,男男女女都愛穿上皮鞋。就在 Kenzo x Vans 推出了幾款不同花布造的布鞋以後,接下來秋季 Vans 也推出了自家的新色變奏;除了有 pastel color 的基本款式以外,還有 chambray polka dots 以及 galaxy digital prints。藍藍紅紅花布的一雙以及豹紋的一款我都喜歡。畢竟換天氣吧,換對布鞋也換個心情。

在太陽之下讀讀書:江戶川亂步 Edogawa Rampo

牛津溫度七度,上午剛下了一場雨,現在太陽滿滿;在咖啡店看江戶川亂步。剛讀完〈與畫中的人同行〉,現在讀〈人豹〉。 記不得是何時的事,就是誰說過我一定要看江戶川亂步的書。 江戶川亂步 與 Edgar Allen Poe 說起江戶川亂步,不得不順帶提起我或者有閱讀障礙的事。與其說是閱讀障礙,那就不如說我總是極不細心。很多時候我都會將人名的次序倒亂;比方說,我很容易就把江戶川亂步當作江戶亂步川。(伸延閱讀我都喜歡當成延伸閱讀,我都不清楚這算不算是一種閱讀障礙;畢竟我都太喜歡文字變的戲法。) 而其實,江戶川亂步(Edogawa Rampo)是個筆名;由 Edgar Allen Poe 的日文讀音而改成的。知道明白了以後就不會再說錯了。 關於讀江戶川亂步的短篇 當時在香港買了本《D坡殺人事件》,就在交通工具一直讀。著實說,我一直都喜歡在交通工具上讀書。香港的地鐵太快了,就算是西鐵也讓我覺得世界不夠大。在荷蘭上大學時一乘就兩個半小時,好快就讀完一本。火車一直前進也不太拐彎,世界就像條走不完的直線,用來讀小說實在太好。 還記得江戶川亂步的書在香港不算好找,難得在商務找到一本半本;選擇的餘地都沒有,有什麼就看什麼。那時,日本的推理小說我才第一次看,沒想到殺人或是怪事都讓我感到小說世界的新奇。老日本的描述很有電影感,有時妖異的情節倒讓我差點流了一場冷汗。拐彎或直寫的情節都讓我感到世界有另一種演繹方式,或者是在讀 fantastic 的一課以後我都太沉迷於 Poe了;詭譎的世界都叫我著迷。 後記:本來想在網上找張好看又 hi-res 的江戶川亂步小說封面;結果在 google image 看到的畫面都太詭異嚇人。上面的都是最正常不過的翻譯本封面,我在香港買到的都是這個版本。電影版本我都不知道自己敢不敢看,因為我就是個看 Poe 也會看得溫度急跌幾度的膽小鬼。

關於鞋履和鞋匠的童話和傳奇:Salvatore Ferragamo – The Amazing Shoemaker Exhibition

這是個關於 Salvatore Ferragamo 的童話 「從前,有一個名叫 Salvatore 的男孩。他在家裡十四個孩子中排行十一,1898 年出生於 Naples 附近的小村 Bonito,村中有幾座村舍、一條大路和許多村民。他的父母都是農民,等待和祈禱豐收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除移民之外,農民的孩子別無其他改變命運的方法。但是 Salvatore 還太小,無法跟隨哥哥們前往遙遠的美國。他只能等待,但他卻不像別的同齡孩子那樣玩耍度日。 而是看村裡的鞋匠如何工作。 Salvatore 對鞋子有著旁人無法理解的熱情,尤其是他的父母。後來的一天,他的生命被完全改變。那是一個星期六的晚上, Salvatore 回到家中,發現母親在哭泣。因為第二天就是他的姐姐朱塞佩娜初領聖體的日子,但家裡太窮了,根本為他的姐姐買不起一雙白色的鞋子……」 Salvatore Ferragamo 博物館 早在 1998 年,Salvatore Ferragamo 博物館就開始關注童話主題,舉辦《灰姑娘》為主題的展覽。《灰姑娘》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完美鞋履故事,象徵著美麗和純潔。這個故事有八十種不同的書面和口頭版本,鑄就了無數戲劇和音樂傑作,還有五十部相關電影,其中包括 Andy Tennant 執導的影片(Ferragamo 還專為這部影片打造了著名的水晶鞋)。 新舊童話、神話或傳奇裡滿滿是關係鞋履的記載;或者,關於玻璃鞋的故事都聽得太多。長年累月以來,故事都以鞋履作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徵,成就了無數經典故事。Sergio Givone 的《Socrates and The Shoemaker》(蘇格拉底和鞋匠)就以鞋匠為中心,寫出互相邂逅、考量生命的意義的故事。 Salvatore Ferragamo 博物館化身成為一個奇妙的童話世界,讓我們從夢幻和變幻的文學世界中窺探現實。 展覽來自佛羅倫斯巴傑洛博物館等主要意大利國內和國際博物館的藝術傑作,包括 Giambologna 的墨丘利雕塑(墨丘利是一位腳穿飛行鞋的天神)。整個展覽持續一年,並擁有一系列豐富展覽的相關活動,包括討論、漫畫藝術比賽、戲劇和音樂表演、參觀實驗室、游覽博物館,當中所有活動均以童話和鞋履為主題。 由現在開始直到 2014 年 3 月 31日,於佛羅倫斯,Palazzo Spini Feroni,Salvatore Ferragamo 博物館展出。

甜美的夏日奶昔:Moo-Moo’s Milkshake @Oxford, UK

每每說了要減肥,轉個臉回來就吃著雪糕和奶昔。就是減不了的吧,我這樣告訴自己。有些事我是一生一世都不能做到的。我忽然覺得這種放棄是種美學,堅持地放棄也許可以很美好。面對說了要減但是沒有行動的人來說,這種半自我安裝總是能讓自己吃得安心。

終於聽到我喜歡的 “Shiver” Live - Lucy Rose Concert

Peter & Kerry – warm up band for Lucy Rose / Lucy Rose on stage 剛從音樂會回來,今天的 Lucy Rose 讚極了;離場以後我一直沒停哼著她的歌,尤其翻著這句--Tell me if you love someone. 關於音樂會以外的細語 才看了三場的音樂會,就覺得英國這邊真的棒極了。一來,香港的音樂會都不賣酒,對我這種 alcoholic 來說,聽著歌都喝酒就爽極了;因為這些都是種讓你一整個人都可以 fall in love 的音樂會。在香港,九展是場地的話對我來說就是山長水遠;吃飯也來去匆匆,更不要說好好的準備心情。如果在紅館,還可以跟朋友在尖東那邊吃點露天的泰國菜,喝點酒,再去買一些街頭小吃(大家都愛吃牛什)吃著走到紅館(忽然就好想念 Tiff、Katie、Dionee 跟阿 Sam 啊)。 第二,這邊比起歐洲地方來得有點自律(或者是牛津的關係,還是英國人比較內斂一點;這個有待考究),沒有荷蘭或丹麥一樣的瘋狂。雖說丹麥的大學生在街頭音樂節玩得也太盡興,但在英國你會感覺自己很安全;至少,不怕像在荷蘭一樣在高興或非常高興的時候大家都愛拋出手裡的那(膠)杯酒。 Patrick Wolf 的音樂會是在教堂進行的(前文按此),上次看 Daughter 就是在 Oxford Town Hall(前文按此),兩個都是豐富極了的古老建築。這次 Lucy Rose 的音樂會在 O2 舉行,基本上就是那種像九展一樣都是主打用作音樂事務的場地,音效比較起前兩次來得好,不過環境就是很普通的黑房;說得清楚一點(牛津這邊的 O2)更像一個搬空了檯櫈的酒吧。 (: / Lucy’s cutie t-shirt…

#20130515 - 「You are cramp’s people style apparently.」

「You are cramp’s people style apparently.」-我覺得這一句很好笑。 到底什麼是 cramp’s people style,我去查 google,也去找圖,最終都不明白你的意思。 是不是要彈《Three Blind Mice》,我說不,就不如彈一閃一閃小星星。 學琴是很久以前的事,都沒對人提起。彈不到和彈不好都是事實。最近買了一個電子琴,本來想玩 QChord 的;但忽然就是好想彈琴。抽點時間練習,感覺也回來了。有時忽然協調得很好,有時。 Moleskine、咖啡與及從香港寄來的秀麗筆(Thanks MiuMiu)都是最好的配搭。 一直讀 Modern Art,從 1870 年開始讀起。 面對新世代的藝術,有時比較起舊時的,更難掌握。讀到,像是簡單如一幅 Malevich 的 Black Square (1915) (“關於 Kazimir Malevish” - 前文按此),我們誰都可以造得出來。為什麼他的一張就是價值連城,然而我們仿作的都是不值一文。 或者,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的是藝術的價值在於本身的概念和想法。抄襲從來都沒有知識上的價值。Modern Art 在於革新、創造和想像力;而不是純粹的生活仿模。Originality, authenticity, rarity 都是重要的因素,也就是為什麼真正的 Modern Art 的價值所在。作品的重要性,獨一無二,革命性的創新以及它帶來的深遠影響都是成就它價值的一部分。也就是我覺得那個 Complex Shit(複雜物堆)比較上來也不會差於 Florentijn Hofman 的 Rubber Duck 的原因吧(相關舊文按此)。 對比起新的藝術,前時在荷蘭讀老舊的 Art History 真的來得較…

#20130514 - 長夜有時劃過得太快,我都沒有意外。

最近學會了的是 NPE 模式,愉快地亂撞狂衝。「Best way is, not to care.」只要你明白了解,再也沒有能把你難倒的事。 我買我喜歡的花,放到洗乾淨了的意粉醬玻璃瓶子裡,放到喜歡的角落,看著它靜靜的開花。我自顧自的生活,不理會時間的流動;我慢慢的長大然後老去,沒有數算日出與日落。長夜有時劃過得太快,我都沒有意外。 我買了草莓,用多士爐將新鮮的斑戟加熱。加入巧克力醬和煉奶。我忽然想起元朗的綿綿冰,hey,我們吃甜點的地方。其實綿綿冰只不過很普通的事,沒有很好吃很好吃。這些我一早都明白,但巧克力和煉奶都讓我記得過去。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留在大排檔又有什麼所謂。 The artist was interested in the intersection where common sense and absurdity come into conflict.